第(2/3)页 荣誉教授和正式教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而且他能按照学校的安排,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去上课吗? 目前来说,显然还是研究更为重要。 一边想着,李暮一边回到家中,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 次日,早。 人们日报、广民日报和新夏报等几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很快便将李暮于农学院进行讲座活动的事情刊登了出来。 虽说当时采访的只有江主编一个人。 但作为政务机关,他们的信息都是共享的。 尤其是关于李暮的报道,是上面明确指示过“要全面、着重进行宣传”的事情,更不可能吃独食。 不过在专访上,人们日报还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李暮和江主编的对话,被几乎一字不落地搬到了报纸上。 那句“见我一次,十次,百次……不如看书一遍,十遍,百遍……”的话,更是被无数学生奉为圭臬。 人们日报: “昨日,我国著名计算技术专家、钢铁冶金专家、农学专家……李暮顾问,莅临农学院校园开展讲座……” 广民日报: “在本次讲座当中,李暮顾问创新性地提出了‘矿质营养说’‘归还说’和‘最小养分说’等农学全新理论……” 新夏报: “在李暮顾问的带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你,我国的农业将会再次迎来一次大发展……” …… 铺天盖地的报纸,以极短的时间,铺遍全国大大小小的街道。 即便是偏僻的乡下,也看到了报纸。 京都附近几十里处的一处小村子,正当晌午的时候,村文书坐着牛车,拿着一份报纸从外面赶了回来。 还没进村,他便一路连声大喊:“好消息,好消息,李暮顾问又上报了!” 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传开。 逐渐变得金黄的麦地里,顿时伸出一个又一个的脑袋,向两人这边看来。 都不用村文书提醒,他们便放下手中的活计,马不停蹄地赶往村长的家中。 不过即便他们的动作已经够快了,到了地方后,村长的屋里还是已经变得挤都挤不进去。 见人越来越多,村长连忙大喊道:“何文书,带着大家出去,咱们在外面念!” “好好,大家都别着急,咱们等人到齐,一起念。”何文书闻言,连忙拿着报纸走出屋子。 众人的脚步,也不由得跟了上去。 这个年代虽然办了扫盲班,但村里现在大多数识字多的年轻人,基本都去了城里进厂工作。 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儿童,字认得不多,看不了报纸。 所以每当有什么消息,都只能等着村文书,或者村长来念。 等走出屋外。 何文书看人来的差不多了,才拿出报纸,开始念了起来:“昨日,我国著名计算技术专家……” 一连串的前缀,换做平时,早就有人嫌弃文书说话啰嗦。 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吭声。 这些浑身尘土,裤管站满泥浆的下乡人,知道在这冗长的称号之后,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科学家——李暮。 事实也不出所料。 何文书手里的报纸,正是人们日报和广民日报等报道李暮在农学院进行讲座的消息。 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农听完后,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