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云桢也赞同姑祖母的做法,见状还给她提了建议: “辣椒酱这么受欢迎,以后倒是可以考虑放在店里整瓶出售。” “分出个柜台专门放置,现货只做少量,想要更多的可以付钱预定。” 云秋英闻言眼睛一亮,发散思维地遐想道: “我这儿的条件,做出的辣椒酱放不久,食品厂里有专门的设备,可以让食物保存很长时间。” “要是以后赚到足够的钱,可以跟食品厂合作,让他们帮忙量产辣椒酱,或者我自己开个厂子,就能产出很多保质期长的辣椒酱,然后批发给各个供销社。” 云桢笑了,面带赞许地夸奖她的想法。 心里很感慨,这确实就是姑祖母的创业路线。 后来风靡全省的辣椒酱,有一半就出自姑祖母的工厂。 可惜不能给她提示具体的风口,不然还能助她赚到更多。 云桢从网上查了不少资料,针对姑祖母的开店现况,以及她将来开酱料厂的设想,用大白话闲聊的方式,告诉了她开店和开厂的一些深坑。 都是符合那个年代的资料,说出去也不算出格。 只是偶尔有快要说漏嘴的地方,系统会弹窗提醒,或者直接消音。 姑祖母听得津津有味,专门找了个本子来记录。 平时空闲就研究这些,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从中领悟了很多营销手段。 在这期间,食品厂给姑祖父分配了房子。 姑祖母一家有自己的住宅,但单位分的也没拒绝,想着能给孩子们留着。 姑祖母去参观了一下,回来后满脸兴奋地对云桢说: “最近几年变化真快,以后说不定又能恢复土地买卖了。” “这要是自己买块地建起大楼,光是卖房子就能赚几辈子的钱。” 云桢听了哈哈大笑:“世事无绝对,说不定真有那一天。” 姑祖母人到中年却依然干劲十足,与后世动不动就喊着当咸鱼摆烂的年轻人完全不同。 云桢在她身上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一种在艰苦年代里也要敢想敢拼的冲劲。 这份冲劲和朝气正是后来人所缺乏的。 云桢此刻深受鼓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