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文徵明和徐祯卿也许久未见唐寅和祝枝山,今日特地邀请唐寅和祝枝山小聚。 四人再次重聚,不免又唏嘘过去。 四人的选择各有不同,最开始陈策是想让吴中四才子全部去西南担任官职的,不过最终只有唐寅和祝枝山选择了远去西南。 文徵明和徐祯卿则拒绝了陈策的邀请,安安心心在家中苦读了两年书,准备今年再次朝进士科冲击。 文徵明和徐祯卿听闻祝枝山拜了陈策为师,始终觉得祝枝山还是有些冲动。 不过转念一想,若非陈策,祝枝山也不会去西南为官,感恩陈策也实属正常。 这次四人再次相聚,文徵明和徐祯卿还有着吴中才子的狂放和傲气,不过他们却明显感觉唐寅和祝枝山沉稳了许多,就连说话都温和了许多,圆滑了许多。 只言片语中就能感受出来,唐寅和祝枝山说话越来越官派,也不会轻易和文徵明、徐祯卿去聊西南的政事。 这不免让文徵明和徐祯卿产生了些许距离感。 “伯虎、允明,我们也拜师了。” 文徵明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似乎耻于启口一般。 唐寅好奇的道:“哦?能让你们甘愿拜师的大儒可实属罕见啊,谁啊?” 徐祯卿想了想,才开口道:“寿宁侯和建昌侯。” “啊?” 唐寅怎能不知道徐祯卿口中的两位老师是谁,这不就是臭名昭著的张家兄弟么? 不过自从李梦阳被调离京师后,张家兄弟的恶名似乎并没有继续远播了。 唐寅不确定的道:“两位国舅爷……这,为何?” 文徵明道:“总要为以后着想,这官场若是无人,日后就算当官了,恐怕也寸步难行……” 兴是看到了上一届进士科的那群人惨相,上一届拢共录取进士一百七十三人,除了二十人进了翰林院,一百五十多名进士,真正在这两年被外放为官的也只有一半,还有一半的人依旧在六部观政补缺。 这就是没有官场靠山的后果。 文徵明不想以后中进士后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所以这次来京就投献在了张家兄弟门下。 唐寅和祝枝山有些感慨,问文徵明和徐祯卿为何不拜入陈策门下。 不过很快他们就想通了,文徵明和徐祯卿骨子里有一种傲气,陈策年纪甚至都不如他们,他们拉不下脸去拜陈策为师。 四个人草草聊了一会儿,唐寅便拱手打算离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