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恰好,官家无子,私底下自然对那个位置有那么一点希冀。 毕竟,虽说他的父亲赵宗全在几位培养的宗室子弟里几乎没有上位的机会,可是反过来看,他的父亲赵宗全又是天底下第三顺位继承人,赵策英心里面也有些幻想。 楚鸿沉思片刻,欣然书信。 信里详细的介绍了汴京的情况,表示太祖一脉想要做出功绩有点难。 但是,事在人为,有些事情也未必是定数。 楚鸿又安慰了一番赵策英,表示汴京有自己坐镇,以后会罩着舅舅和表弟的,大家都是一家人,亲密无间,要是有什么困难大可开口。 告状的事情,也可以伺机而动,不管你们怎么干,自己都是完全站在你和舅舅一方的 书信写完,顷刻间便送出城,去往禹州 这半年以来,赵祯几乎天天都面临着大量的奏折和上谏,内容无非就一个——立太子! 没有太子,官员自然担惊受怕。 特别是有着烛光斧影的这个例子,不少官员更是无心治理当地,时时刻刻的盯着汴京的一举一动。 汴京影响了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也就间接影响了百姓,民间纷乱不断,百姓不得安宁,心里越发焦躁不安,动乱也就升起,国本也就慢慢动摇。 官员们上谏的理由相当充分,可惜赵祯不愿意立,也不敢立。 自古以来,太子对皇帝的威胁都是相当直观的,更遑论赵祯这样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帝。 但凡赵祯立了太子,等太子站稳跟脚,他这个皇帝估计会被架空。 没有谁敢偏向一个没有子嗣的老年皇帝,哪怕是一向中立的韩章和几位阁老,在这事上也选择了默不作声。 皇帝一旦被架空,那生死就在别人一念之间。 赵祯自然不愿意立太子。 于是乎,兖王和邕王两方的人劝谏越来越强烈,各地也有官员上谏,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天下纷乱,国本动摇,全是因为没有太子,立了太子也有好处,要是连太子都没有,皇帝怕是越来越难以维持体面威压。 日子越拖,赵祯年纪越大,身体也越差。 终于,在半个月前一次长达两天的昏厥后,赵祯实在扛不住压力了,同意在宗室子弟里选取一人立为太子。 一时间,汴京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安静得让人害怕。 邕王年长,子嗣众多;兖王强干,子嗣稍少。 一个相对年长,一个相对贤明。 这两人究竟选谁,天底下的官员都瞩目着。 …… 文德殿 文武汇聚,一个个目光炯炯,看向御座上的那位,等待着那位的决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主器者莫若长子,继明者必建储两。既以传重,亦以宗本,则君亲之大义,帝王之宏范,无先於此矣. 邕王诵,生知古制,既贤且长。聪明敏博,温恭孝友,不自满假,率由宪章。 问安必自於因心,入学固知其让齿。升兹上嗣,庶贞万国。可立为皇太子,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