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刀山血海都下来了,区区一点苦算什么?” 顾廷烨满是不在意的罢了罢手,他觉得这事有转机,他未必遭受毒打。 楚鸿将茶一口抿干净,从怀里取出一篇文章,“等你出来的时候,将这封《治安疏》呈递太后。我要与太后在朝堂上公然相辩!” “《治安疏》?” “公然辩驳?” 顾廷烨好奇的将文章取过来,也不着急入宫觐见,反而是看起了文章。 赵策英也慢慢走到顾廷烨背后,他可是知道的,表弟这篇文章早早就有策划,为的就是大败太后一党的气势,再辅以大势相压,不战而屈人之兵。 “臣文渊阁大学士、参知副相、吏部尚书、礼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太常寺卿、光禄大夫楚鸿请奏,为言君臣后宫之事,以正后宫不干政之道、明忠臣之职,求天下安宁。” 赵策英认真的看了起来,这种文章可是少见。 “太后者,帝王之母也。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 以孝道论之,太后当颐养天年,皇帝尊而养之。 以君臣论之,太后为皇帝之臣,当以皇帝为尊。 然,古今以来,皇帝太后之事,争端不休。 臣有两全之法” “太后乃先帝之妻,维稳朝纲,实乃先帝之幸。然,太后意在维稳先帝之政,安宁天下,朝贡求和。新帝宏图大志,意在扫荡异域,推陈出新,力求太祖不凡之功绩。 此二者相冲,太后心急如焚,为求先帝之政,实乃常情。然,此时不同往日,政事亦非一如既往,不可更变。” “若推论一朝,则臣至爱汉武一朝。景帝固然极好,则颇受太后制衡,汉武固然穷兵黩武,则去母留子,为子嗣扫荡隐晦,大义盖孝,此为千古之功。” “景帝亦为仁善之帝,休养生息百年有余,方有武帝横扫异域。今仁宗皇帝为大周之景帝,新帝则为大周之武帝。” “休养生息,本为战事。战事之争,本为修养,此为千古之道。今生息已养,当展宏图之志,而为后世开万年修养生息” “今新帝一朝,太后垂帘听政,迟迟不退,民间众说纷纭,同武帝、景帝之母何其相似。然自武帝去母留子,太后终无大义,不可威临皇帝.” “今日之间,竟有小民不敢直言,暗呼‘贵妇人’,暗地讥讽,胆大妄为。臣师韩章,天下名士,诸般内阁大学士亦有相劝,恐太后不愿撤帘还政之事早已遍布天下,人人危言耸听,担惊受怕。 臣为太后言事,请撤帘换政。则太后养尊处优,两朝贤母,皇帝励精图治! 仁宗新帝,或可为大周之景、武帝,再造千古佳话。 奏罢!” 赵策英和顾廷烨相视一眼,面面相觑。 汉景帝、汉武帝,周仁宗、新帝,这四个毫不相关的人,经楚鸿这一说,好像真有那么点相似。 汉景帝长时间受太后制衡,汉武帝早年没有掌权的时候,更是差点让太后害死。 周仁宗早年的太后格外强势,这也就有了当初的太后之争,有了范文正公、韩大相公、英国公老将军这一拨人的崛起。 如今,又是何其的相似。 太后垂帘听政,一看又是一场强势太后和弱小皇帝的争端。 只是,这一次的太后没有以前的那么强势,皇帝也没有以前的那么弱小。 景帝休养生息,武帝大刀阔斧,千古功绩。 仁宗安稳求和三四十年,新帝欲一展宏图之志。 太像了。 这文章前部分就直言了皇帝和太后的分工。 在皇帝这个大义前面,太后的“孝”算不得什么,自汉武帝去母留子,大义已然稳稳的压制孝道。 这部分语气还行,至少是个陈诉的语气。 中间部分,语气慢慢有了变化,有点讽刺劝和的意思。 最后部分,有点警告,有点谩骂,有点相劝。 这. “子凤,这要是呈递上去,太后不得气死啊?” 顾廷烨啧啧称奇,目前的情况还真就如楚鸿所说。 太后是前朝贤后,相信认可她的人还不少,尽管诸多内阁大学士相劝,太后没有答应一定程度影响了她的声誉。 但,目前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不长不短,太后的名声整体上还是正向的。 要是久一点,大方向一变. 文人的文章,杀人不眨眼啊! 楚鸿微微笑了笑,静静的望向远方,“诸多内阁大学士里面,就我一个没有劝太后了吧?” “子凤是准备劝和?” 顾廷烨好奇一问,这文章字里行间可都是劝和的意思。 楚鸿微微点了点头,“她当年也是个贤良的人,又是先帝政治的代表,如果能安稳相处,便是将她送到南京修养生息,当一个土皇帝又如何?至少,舅舅是需要她的,先帝的老臣也是需要她的。” 赵策英意识到什么,当即赞成的点了点头,“若是没权,自然是以权优先,不择手段。可既然有了权,又是神器大义占尽,那就得考虑身后之名,得位之正啊!” 顾廷烨当即了然,当今大周文官集团,从根本上讲,各个都是受过仁宗恩惠的,哪怕是楚鸿,早年也是仁宗大力提拔欣赏。 这种情况下,新帝党又是注定赢的优势一方,要是连让太后有个体面的退场,颐养天年都做不到,怕是会让一些人寒心。 皇帝永远是天下人的皇帝,要是不主动接纳老皇帝的人,那以后的几十年便只能是禹州的皇帝。 这样,不太好! 要是没有楚鸿这个皇帝的亲外甥链接文官集团,那自然是想方设法的全力夺权为好。 毕竟,哪怕是韩大相公偏向,但没有了楚鸿这个外甥,皇帝和宰辅从来都不认识,也必然嫌隙不浅。 皇帝为了自保,自然只能不择手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