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古以来,改革变法不断。 但,成者十之一二,大多数是将一个病重的王朝搞得奄奄一息。 失败的原因无非两个: 一,改革变法太急。 一直得不到改革,改革派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基本上都是趁着来之不易的机会,狠狠地下猛药。 这一下药,基本上就是过犹不及,或者是黎民百姓经不起大变动的折腾。 几年的时间,各方各面都变动,劳民伤财是常有的事情。 二,皇帝撑不住。 改革一直都需要权势的支持,一般来说不存在改革派压倒保守派的情况,都是皇帝强行提拔改革派,让改革派暂时占据优势。 但,要是改革派有半点做不好的地方,保守派必然横空出世。 皇帝的压力会很大,要是改革派多几件错误决定,那皇帝也撑不住压力。 自此,改革就失败。 楚鸿的变法不存在这些问题。 他一变革就强调是慢慢变革,要是真有大的错处,可以让保守派纠正。 谁都看得出来变革的必要性,保守派也不是无脑保守,这些人怕是就是改革派一下子来猛的,将大周朝一波葬送。 楚鸿的改革接受度很高,节奏很慢,也不怎么劳民伤财。 这一来,保守派大多数都走到了中立态度。 新帝赵策英也相当支持富国强兵的改革,干脆让楚鸿放心施为。 元丰一年,楚鸿一边推广产粮更高的占城稻,一边让地方上修筑堤坝水患,让边疆推广边贸。 修建堤坝水患和边贸,这是真正可以让地方大族吃饱和捞油水的事情。 既然吃饱了饭,那就要好好办事。 否则,楚大相公的强权打压,可是地方大族受不了的。 你拿了钱不办事,要是让楚大相公搞了,其他办了事的大家族可不会同情你。 推广占城稻,让黎民百姓确实多了那么一点粮食,有了奔头。 修筑堤坝需要劳工,这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元丰四年,在皇帝赵策英的牵头下,施行军政改革,选取精锐士卒,扩充骑兵营。 元丰十年年,官方鼓励开垦荒地,多种粮草。 元丰十四年,富国强兵十余载的大周朝交好女真,正式强攻西夏。 如此元丰十八年! 元丰十八年春 皇帝赵策英以太子赵茂监国,宰辅大相公、上柱国楚鸿主大周一切军政事务,安稳朝纲。 此后,赵策英举行誓师大会,决意御驾亲征。 宁国公顾廷烨为英武大将军,领十万禁军,英国公张鼎为辅国大将军,领两万骑兵、令国公、越国公统兵十万,号称百万将士,征讨燕云。 此行,号称不收燕云誓不还,天下万民瞩目。 朔州,中军大营。 赵策英披坚执锐,既严肃又欣喜的指着地图,“经前次大战,辽军主要战力早已覆灭,燕云十六州有十二州已然收复。燕云十六州,仅余四州!” 说到这里,不少将领相视一眼,神色间没有半分疲敝,反而都是兴奋,有使不完的力气。 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大周朝的痛楚,当年太祖皇帝早崩,太宗皇帝也没有收复燕云。 尽管大家平日里都不说,但谁都清楚,大周朝的版图比起以往历朝历代都要少。 这是硬伤,注定让人嘲笑的千古硬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