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或者说,有没有赵茂这个皇帝,文武百官的事务都一样,两京一十三省照样运转,大周黎民百姓的日子也一样太平。 只要宰辅大相公在一天,这大周的天就翻不了! 赵茂继位,太子妃楚氏自然当上后宫之主,年纪才两岁多的赵攸自然也成了天下人关注的焦点。 无它,有着大相公撑腰,赵攸的地位实在是太稳了。 稳,大多数时候都是好事情。 至少,对于如今利益获得者的改革派和早有爵位傍身的武将勋爵,稳定是天大的好事。 楚鸿早就知晓大周皇宫有点问题,尽是慢性毒药,当即早早的将外孙带到身边亲自教养。 这一来,赵攸越发健康,皇帝赵茂则是越发虚弱. 元祐三年,登基三年的赵茂驾崩,天下又稿素。 经文武百官商议,定赵茂为哲宗皇帝,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披孝哭泣一过,新帝长子赵攸登基,改年号绍圣。 同年,即为绍圣元年。 小皇帝年纪五岁,无力主持朝政,为使天下安宁,太后楚氏垂帘听政,宰辅大相公楚鸿主持一切军政事务。 嗯.圣天子垂拱而治,大相公殚精竭虑。 赵攸登基,楚鸿也依然将外孙带到身边教养,主要采取鼓励式教育。 人,得学会借鉴历史。 张居正的事情,楚鸿可不想重蹈覆辙。 当然,万历皇帝没有张居正的血脉,赵攸则是有楚鸿的血脉,他就算是打骂一下,估计也不能出事,不会走张居正的老路。 绍圣一年,楚鸿教导小皇子学文,没事看看风景,游玩游玩。 绍圣四年,内阁大学士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燕国公、谥号为“文正”,世称王文正公、王文公。 绍圣八年,内阁大学士刘世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累赠太傅、赵国公、谥号为“文忠”,世称刘文忠公、文忠公。 同年,章衡,楚瑞,王昂入阁,正直壮年的楚瑞气势十足,辩驳一道颇得楚鸿真传。 楚鸿的嫡长孙,也在这一年高中状元郎,人人皆称其有乃祖之风。 绍圣十年,小皇子十六岁,楚鸿慢慢交权,教导小皇帝权势之术,帝王之道。 同年,楚鸿获封“太公”,大周朝唯一活着且当政时就获得特殊封号的人。 理论上来讲,太师、太傅这一类的封号都是文人死后追封,更遑论千古罕见的太公。 如此,绍圣十七年 这一日,正是楚鸿七十大寿。 汴京五品以上文武百官汇聚,一个不差,地方官吏三品上齐聚,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楚鸿的人。 此外,皇帝赵攸亲自筹办寿宴,皇太子赵化一大早就亲自相陪,一口一个曾外祖父,亲和而温润。 楚鸿端着茶杯,看着满堂前来祝寿宴文武百官,饶是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却也不禁心底暗自得意。 满朝文武,一个不差,这是何等的声势? 如今,楚氏一族早就为世家大族,颇有盛唐时期五姓七望的架势。 只不过,当初黄巢起义,几乎将世家灭绝。 如今,也唯有楚氏这么一个堪比盛唐时期的世家大族。 想他楚鸿,一个贫寒子弟,从科考及第到七十古来稀,五十多年为官生涯,近四十年宰执天下,权倾朝野,创造盛世。 就这样,尚且功成身退……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楚鸿扶了抚白须,将杯中清茶一饮而尽。 “为太公贺寿!” 上到皇帝赵攸,下到五品小官,一个个都举杯高呼。 楚鸿满意一笑,起身珍惜的望了望周遭景色。 可惜,就要噶了啊! “陛下,老臣有话同你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