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前者是隐喻解放以后,中国作家对语言学知之甚少。 后者则是隐喻江弦天赋惊人。 其余就不再一一解析了。 一个风趣的小故事,表达进了雷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后的全部感受。 “文学评论居然还能这么写的?”江弦颇感奇异。 他给钢笔吸饱墨水,握着笔,稍作构思,刷刷往下写去。 北影厂的厂长王洋找到江弦,他那个拍摄“中国文学”纪录片的想法,在王洋的帮忙争取下,上面终于松口,批准尽兴拍摄,还给批了1000块的巨款。 江弦勉强接受这样的结果,相比于这笔资金,这支拍摄许可的令箭反而更加重要。 还是那句话,摄像机、打印机这都是受国家管控的。 “中国文学”纪录片剧组正式成立,成员就他一个人。 回到虎坊路15号,江弦去找了一趟蔺兴汉,托他帮忙,请了王扶林执导这个纪录片,摄像、灯光、录音也都先用《三岔巷劫案》的人。 和这会儿所有的单位一样,央视也在改革,尤其是蔺兴汉这个电视剧部,穷的叮当响,为了活下去,今年试着搞起了承包法,倡议大家自己想办法出去接活,收入百分之三十交上来,百分之七十自己分。 所以江弦这么一招呼,一帮人还挺兴奋,热情的答应下来。 之所以请王扶林,是因为江弦要用进口彩色胶片拍摄,而不是黑白。 这会儿国内电视剧都是黑白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正是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而且实景拍摄这方面他有经验。 国内从来没有人拍摄过纪录片,第一部是吴文光拍摄的《流浪京城》,吴文光由此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一千块肯定不够,江弦自个儿又垫了一千进去,王扶林一算,紧着点用,够拍35分钟的了。 “那咱就先拍一集。” 草台班子匆匆搭建出来,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次拍摄有王扶林这个团队帮忙,下一次呢? 江弦这片子肯定是要长久的往后拍摄,也就一定要攒出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 夜里,他坐在桌前,把每项工作都列出清单,然后握着笔,把对应的人选填在后面。 “写什么呢?”朱琳凑过来问,纤细的双臂的环在他脖颈上。 “我这不是弄了个剧组嘛,差点儿自己的人。” 朱琳瞥了一眼,“这好像是我们北电的吧?” 江弦轻笑,“都你们北电了?你融入的还挺快。” 他一琢磨,朱琳这学历可够恐怖的,本身就是医科院的研究生了。 这上北电这么一进修,又进步了! 他可得抓紧追赶。 “明天我和你一块儿去北电。” 一夜无话。 清早起来,江弦骑着车子,和朱琳一块儿来到北电校园。 他来这儿自然是挖人的,本可以让北影厂帮忙联系,不过学生这都快放寒假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 很快找到陈皑鸽,念诗小王子见到江弦很是惊喜,“江兄,你怎么来了!” “我过来找几个人,不知道你能认识不?” “谁啊?”陈皑鸽特骚包的问。 和很多人“阿瑟请坐”的刻板印象不同,陈皑鸽其实是个宁可人掉在海里,也不能让话掉在地上的主。 他前妻洪晃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那张嘴:“丫是真能侃,再枯燥的事儿,到了丫那都能说成个花似的,你不服也得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