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江弦同志,你讲的这些内容很适合青年人听。” “马上就到'五.四'青年节了,你到燕京大学作一场报告如何?主题就是这个‘理解万岁’。” 这下轮到江弦懵了。 “我作报告?” “没错。” “荒煤同志,我虽然体验过前线生活,不过时间很短,总得来说仍旧生疏,来作这个‘理解万岁’的报告,恐怕会闹出些笑话。” “你还是把这个任务接下来吧。” “我不合适.” 陈荒煤宽容的笑笑,“你别急,我得考虑是,你和李凖正巧一块儿去一趟南边,共同研究《花环》剧本的同时,我希望你能再加深一些对边地的体会,在‘五四’来到前,把这个报告写好。” 陈荒煤都说成这样,江弦也不好不遵他的命,况且李凖为了写《花环》的剧本都愿意去一趟边地,他这个原作者躲在后方算个什么事儿。 “好吧,我听您的安排。” “你放心,我会和彭荆风打一声招呼,让他给你配一辆专车,到时候,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享受最大程度上的支持。”陈荒煤说。 江弦心里这才舒服一点。 来的时候,他在路上憧憬着什么时候也给他配一辆车,没想到这个愿望竟会以这样的方式实现。 陈荒煤又给江弦讲了几句。 江弦之前讲的“理解万岁”,是希望后方人能够理解前线,但陈荒煤将这个口号放大到了更高层次。 随着改开,生活的巨变加上观念的碰撞,使得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 这个时候,一个“理解万岁”的口号,能消弭的绝不只是前方和后方的隔阂,还有时代产生的更多隔阂。 “你在这方面再多思考思考。” 告辞回到家里,江弦把在陈荒煤那儿的事情和朱琳讲了一遍。 “又去边地?” 朱琳虽然不舍,但事已至此,也不好闹什么意见。 “你放心,最近还算太平,到了会给我配专车,我也不会往什么危险的地方去。”江弦安慰道。 “我能不能跟着去?” “你就别去了,那边生活艰苦,我又是带着任务去的,到时候顾不过来。” “我们妇女能顶半边天,我又不用你照顾。” “我知道、我知道,但你不还要配合《少林寺》的后期配音工作么。 放心吧,我去不了多久,顶多十来天,一写好报告我就回来。” “嗯。” 夫妻俩这边先商量好,因为怕爹妈担心的又睡不着,江弦就没想着和爹妈俩人打报告了,只是晚上过去景山东那边儿吃了个饭。 翌日一早,他正准备带着《红高粱》的稿子去沙滩北街2号。 没想到崔道怡自己找上了门,一看见他就笑了起来。 “稿子写完了?” “你怎么知道的?写完好几天了,一直没来得及给你去送。” “我听《十月》的张守仁给我讲的,他说那天已经看了你的稿子,我怕再不来要,还被他们《十月》抢去了。” “你放心,我都说留给你了。” 江弦笑着回应,将《红高粱》那厚厚一大摞稿子塞到崔道怡的手里。 “我要准备再去一趟边地,你先审稿,有什么需要修改的问题,就先标注下来,等我回来再说。” “你去边地?” 崔道怡好奇起来,“有什么任务?” “荒煤同志布置的任务,算是作协给安排的事儿吧。”江弦回答说。 崔道怡点点头。 “那就不打搅你收拾东西了。” “我先回去看看稿子。”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