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个个字就像一枚枚钉子钉进我的肉里。 我握着刀叉,我以前几乎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器具。 我的双手在颤抖。浓味小扁豆肉汤变得索然无味。 ” “您喝点水。”江弦端来一杯热水给聂华苓。 聂华苓抬头看向他,目光带着几分惊喜。 “读起来很有味道嘛。 光看这个开头,我恐怕不会想到,这篇是出自国内作家之手。” “您过奖了。”江弦自谦一句。 聂华苓端起杯子,喝一口水,而后重新将目光看向这篇稿件。 这个的开篇就充满悬念。 理查德.帕克是谁? 这个开篇就提到的人物角色。 他为什么离开“我”。 “我”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我”会在医院,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 还有,为什么仅仅看到水龙头里的水就会把“我”吓到昏厥? 并且会对侍者的一句话如此敏感? 结合名,以及开头的铺垫和暗示,聂华苓心里马上有了猜测: 这个“我”大概是经历了一场漂流,并劫后余生成功幸存下来。 嗯,这篇应该是倒序的写法。 把事件的结局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聂华苓的猜测马上得到验证。 江弦所写的,就是两层互为表里的叙事结构。 一位苦苦寻求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者有着一段极为传奇的经历,于是千辛万苦找到此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傅三明。 “傅三明住在爱荷华市,他身材矮小、瘦削,只有5英尺5英寸高。黑头发,黑眼睛。两鬓的头发全白了。他说话的时候美国口音里带有顿挫的中国声调,尽管不明显,但肯定有,就像空气中香烟的痕迹。” 傅三明是在京城长大的,他祖籍福建,父亲是一名清朝的官员,家境殷实,家住广善寺附近。 傅三明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家中有一名管家叫“吉叔”。 吉叔水性极好,据说光绪十九年,京城大雨,永定河、大运河、潮白河决口泛滥,洪水暴涨,傅三明父亲被大水冲走,吉叔跳进水里将他捞了回来。 吉叔试图教过傅三明的父母游泳,可惜是徒劳。 但傅三明很感兴趣。 [ 吉叔不得不等到我来到这个家里,好找到一个愿意追随他的人。 在我达到游泳年龄的那一天——让妈妈感到苦恼的是,吉叔说能够游泳的年龄是7岁。他带我到河边去,让我伸开双臂,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然后他差点儿把你给淹死。”妈妈说。 ] 尽管如此,整个童年,傅三明每星期都和吉叔到那里去三次。 到了13岁,傅三明已经可以响应水的召唤,能在那条河里游一个来回。 彼时正值晚清,1906年,出使归来的戴鸿慈、端方等人连上三道奏折,一奏军政,二奏教育,第三奏,上奏请慈禧修建包括万牲园在内的公共设施。 为取宠慈禧,清王朝采纳端方等诸位大臣的建议,并且立即付诸实施。 1907年,端方在出洋期间花三万两白银买下一批动物,包括斑马、花豹、狮子、老虎、袋鼠、驼鸟等,一共装运了59笼,运抵京城后,万牲园内各种设施还未竣工,只得把它们临时寄养在附近的旧庙广善寺东空院内,并向民众展示。 因为这样的便利,傅三明常去广善寺看动物,自幼便对动物分外感兴趣,并与动物亲近。 常常前往广善寺,又使得傅三明早早接触到了僧教,这使得他天生早慧,并逐渐养成了对信仰、人和动物本性的独特看法。 随后几年的某天,慈禧从颐和园出发,途中游览了一次广善寺,20多天后,她归天了。 据说,慈禧是因为在动物园中观赏老虎时,老虎猛扑慈禧,致使她惊吓过度,这才一命呜呼。 于是那头老虎名动京城。 它有个响亮名字,叫“理查德.帕克。” 这个名字来源是这样的: 据说一位叫“理查德.帕克”的猎手逮到了一只小虎崽,这位猎手记得这只虎崽曾经匆匆忙忙的跑到河边去喝水,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口渴”。 然而,因为语言差异,老虎带来中国以后,清朝的官员误以为这名猎手叫“口渴”,老虎叫“理查德.帕克”。 于是这头老虎就成了“理查德.帕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