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能看看么?” 江弦笑了笑,“陀爷要是不嫌弃,不妨为我掌掌眼,我这篇也是跟了跟最近流行的‘先锋’的风。” “先锋?”李陀愣了一下。 江弦赶忙解释,“就是马原之前那篇《LS河女神》一类的,我把这一类称为先锋,这个描述当然很笼统,意识流、荒诞派这些具备西方现代主义特色的,在我看来都可以归入‘先锋’这个大派别当中。” 李陀点点头,“意识流、荒诞派这些年都很火,不过仍是没有形成一场思潮,也就没人去归结过这一类,之前倒是也有‘先锋’这种说法,但从没人正式提出过‘先锋’。 说起来,最近我也在关注马原的那篇《LS河女神》,自从他那篇发表,文坛这一类的作品就好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冒出来许多,我有预感,一场新的文学思潮已经初具雏形。” “你先看看我这篇写的怎么样。”江弦笑着道。 李陀答应一声,在椅子上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捧起江弦这份名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稿子阅读起来: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李陀一读就感觉到了这篇的不一般。 和传统的味道不同,这篇从起始的几句开始,便有一股浓浓的荒诞味道扑面而来。 这篇讲的故事也很简单: 十八岁少年“我”听了父亲鼓励,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 一开始“我”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可旅途中挫折不断。 “我”面对一切都如此的放松,因为“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 甚至于“我”的小聪明让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我”有点沾沾自喜,出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接着一群路人抢走货车上的苹果。 “我”想阻拦结果被他们打,司机却在一旁冷漠看着,最后连“我”的红色背包居然都被他抢走。 到了晚上,“我”只能在被遗弃的货车里过夜,成为了唯一的受害者。 故事结束。 李陀放下手上的稿子,抬起头,恍惚一阵。 他看一眼仍在阅读稿子的江弦,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 江弦这篇,可以说写的非常简单。 “我”出门搭车、汽车抛锚、有人抢车上的苹果、“我”阻拦结果被打. 整篇就讲了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 但这却一点都不简单。 就和你看《让子弹飞》这电影似得。 故事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其中略显夸张和荒诞的情节,让整部电影都变得深刻和匪夷所思。 “看完了?” 李陀的动作吸引了江弦的注意力。 他抬起头,“感觉怎么样?” “怎么样?” 李陀顿了顿,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 诚实的讲。 他完全不知道江弦的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匪夷所思。” 李陀这个评论家憋了半天,最后只从嘴巴里挤出四个字。 “匪夷所思!” 回想这篇的内容,可不就是匪夷所思? 主人公“我”想要搭车,可是几乎所有的司机都像看不到“我”似的,没有停下车来接“我”。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司机,司机接了“我”给的烟,却在得知“我”要搭车的时候仍叫“我”滚。 “我”在上车之后吼了司机,但司机不但不骂“我”,反而对“我”报以微笑,热情地跟“我”聊天。 走到半路,车子抛锚,司机不但不急,反而站在路中央做起广播体操。 有村民要抢司机的苹果,“我”告诉司机,司机却非常高兴。 苹果都被抢完,司机不仅朝“我”哈哈大笑,还抢走了“我”的包。 “你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篇?”李陀疑惑的发问。 江弦当然一早就想好了灵感的来源: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箱苹果在运输的路上被人给抢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这件事写成了这篇。” “听说一箱苹果被抢了就能写成?!” 李陀有点傻眼。 怎么在江弦那儿,灵感来的就好像吃饭喝水一样容易。 一个苹果被抢了的新闻都是一篇! 他写一篇就比下蛋都难。 哪怕行万里路看遍祖国河山,都憋不出一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