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人民文学》的副刊?” 新华书店的经理老霍放下手上的刊物。 十六开大小,封面简洁,文字排版简洁明了。 刊名“人民文摘”四个字以较大的字号位于封面上方显眼位置,字体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文字下方则是一幅摄影作品,摄影师是个老外,叫Francois Lochon,拍的是: 蔚蓝色的江面上,一艘传统的中国木船,扬起了两支风帆,造型古朴,其后方则是两艘现代化轮船,新与旧形成强烈对比。 “老霍,怎么样?”发行所的另一名经理过来询问。 “刊物倒是办的确实不错。”老霍先是肯定了刊物水平,“不过说的是《人民文学》副刊,其实也找不出两本刊物之间有太大的关联。” 要说思想高度,倒是不如《人民文学》那么深刻。 不过就是怪好看。 内容杂七杂八的,什么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总之啥都能谈那么一嘴,有人生哲理,也有生活琐事,还有几部短篇以及中长篇的选摘。 “那你觉得咱们跟作家出版社订多少合适?”另一名经理开口问道。 《人民文学》是作家出版社印制,《人民文摘》作为副刊,也交给了作家出版社。 “人民文学.创刊号.” 老霍综合各方面因素,想了想,填了个数字在纸上,“拿给作家出版社那边儿吧。” 单子很快送到作家出版社。 出版社的人看了一眼。 “咝。” “20万册!” “你们确定么?这不是胡闹吧,创刊号就订20万册?” 相关领导一瞧,第一反应是怀疑,“你们新华书店别乱填数字,订这么多册,到时候你们能卖的完么?” “都是领导填的,我就跑个腿,有话您跟我们领导说啊,再说了,我们多订一点你们出版社还不高兴么?” “那也要考虑后果啊!” 领导语重心长,“订这么多,最后卖不完,你们不还得给我们退回来,我们又只能丢在仓库里头发霉,那吃亏的不还是我们么?” “那您的意思是?” “就先批10万册吧,少的话你们再订,到时候我们出版社这边再加印嘛。” 领导也是统筹大局,他手底下还管着《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选刊》.这些个大型刊物的出版任务。 这些刊物的出版发行,那都是国家任务,重中之重。 而《人民文摘》这本刊物,在这些刊物面前就有些不值一提,当时作家出版社也和作协领导们讨论过,首印量最后确定为10万册。 他们手里一共就10万册《人民文摘》,新华书店一下子跟他们订20万,那不是一下子给他们增加出10万册的出版任务嘛! 这会儿生产力紧张,能印10万册《人民文摘》已经是领导到处协调的结果了,这一下子又多印10万册,那得耽搁多少事情? 难不成停下《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选刊》这些刊物的印刷任务,印你一册名不见经传的小刊物《人民文摘》? 领导的考虑自然有领导的道理,只是他完全没想过万一《人民文摘》这刊物真的火了,到时候出版社又会有多苦逼。 发行所和出版社协调后的结果很快交到王濛手里。 10万册。 这个数字不算太多也不算是太少。 一些个省级刊物,每期的发行量大概也就在10-20万册,有些省份甚至都达不到10万这个数量,更有其者,每月只有几千份的发行量,这样的发行量甚至难以维持刊物的生存。 《人民文摘》这样一本《人民文学》的副刊,创刊号能拿到这个成绩,已经足以跻身国内的二流刊物之中了。 “慢慢来吧。” 王濛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要刊物的质量过关,也不用担心刊物的发行量涨不上去。 京城首都机场国际机场。 今天就是赵振开和钟阿城去往美国的日子,一大帮文艺青年都汇聚到这儿,过来送赵振开和钟阿城俩人。 “赵哥,到了那边你可记得给我们写信,最好再寄几张照片,给我们看看美国的风景。” “来的时候,想着给你带点东西,家里也实在没啥好带的,最后和媳妇一合计,给你带了两坛自家腌的雪里蕻,美国肯定吃不着这个。” “哟,谢谢、谢谢。” 赵振开一个劲儿的感谢着他们。 他马上就要前往异国他乡,这离别的气氛烘托起来,他眼眶也有点湿热。 赵振开是个特殊人物。 想出国不是件容易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