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姚笑愚局促道:“卖了个干净,一本都调不出去了,这杂志当初我们首印就只印了十万册,直接全卖给了新华书店那边。”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你们这是打完这场仗,就不想着下一场仗了?” 从维熙有点生气,“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啊!怎么想的嘛?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您别生气、您别生气,您听我说。” 姚笑愚解释道:“唉,咱们出版社本来生产任务就紧张,底下几个印刷厂各自都有生产任务,当时就想着,先拿十万册给新华书店,回头看销售情况,有需要我们再加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民文摘》会卖的这么快,打了同志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按常理来看,姚笑愚他们的工作安排没有什么问题。 这么做,既不给生产任务添负担,又不用担心《人民文摘》销量过差给出版社造成太大损失,一举两得。 再加上,在很多编辑同志的潜意识里,即便《人民文摘》是《人民文学》的副刊,一本杂志的创刊号,又能卖的有多好嘛? 谁能想得到。 十万册刊物被顷刻炼化! 根本就没给他们作家出版社留下一点点反应的时间。 “唉。” 从维熙叹一口气,一脸的恨铁不成钢道:“赶紧去加印,先停一停当代文库的出版任务,优先印刷一批《人民文摘》出来。” “停了当代文库?”姚笑愚吃了一惊。 当代文库是他们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批系列丛书。 也是中作协布置的重点任务。 停了这个去印《人民文摘》。 那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不过眼下,好像也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先把楼下的这些闹事儿的人解决掉要紧。 要怪,就怪他们作家出版社当初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想明白,这才让他们这会儿这么被动。 “唉,这个江弦,写火就算了,怎么办一本刊物也能火成这样?”姚笑愚嘀咕着说。 翠花胡同6号院子。 “同志,还是你们的信。”邮递员将一大袋子信递到朱伟面前,笑了笑:“这些都是,你们这杂志办的真火,这两天我净往你们这儿跑了。” “可不是么。” 朱伟叹了口气。 这两天他一会儿出来收一堆信。 这哪是当编辑?这是当力工啊! “回头可得跟江主编说说,咱们得弄一收发室,不然我都没空审稿子了。”朱伟带着一袋子信回到办公室,朝着坐在椅子上的郑渊洁说。 嘴上在埋怨,心里其实还是挺高兴的。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读者来信透露着一个信息: 他们《人民文摘》火了! 这两天郑渊洁也不忙活他那《童话大王》了,没事儿就过来朱伟这儿看读者们的来信。 “这几天收着有一千封没有?”郑渊洁问。 “有了吧,肯定有一千封了。”朱伟说,“我这儿都快搁不下了,这还没个一千封?” “我觉得也有了。” 郑渊洁望着四周,感叹道:“创刊号就收着这么多信,我觉着主编以后得再找一院子,专门放读者们的信,不然恐怕是真放不下。” “专门弄一院子放信?” 朱伟笑出了声,“老郑,真不愧是童话作家,你也是真敢想,买房子放信这么奢侈的事都能想的出来。” “.” 郑渊洁不语,只是低头拆信,他手上这封有点厚度,是一名工人同志寄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参与抽奖,而是一封表扬信: “同志你好,我是SY市机械厂的一名普通钳工,今天特意从厂里借了信纸信封,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我是前天在厂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人民文摘》,本想着就随便翻翻,没想到这一看就放不下手。” “午休时我捧着杂志坐在车床边上读,连食堂打饭的铃声都没听见,还是车间主任拍我肩膀才反应过来,还叫他笑话我‘书虫钻了铁疙瘩’!” “午休读不完,下班后我把杂志藏在工具箱里带回家,夜里就着十五瓦灯泡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特喜欢那个讲袁先生的故事,没想到还有农民一样每天钻在田间地头里的科学家。” “现在这刊物已经在车间里悄悄传开了,工友们都抢着借阅,宣传科李干事还抄录了刊物里的诗贴在黑板报上。” “一本杂志能让大伙儿在机床轰鸣中听见诗吟,实在是了不起。” “最后,希望你们能多登些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我们工人建设‘四化’正需要这种精神头。” “另外,如果能增加点浅显的科技知识栏目就更好了,大伙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想进步一下。” “再提个小建议:字印得再大点行不?老张他们几个老师傅看小字费劲呢。” “——此致敬礼!” 郑渊洁美滋滋的读完这封来自工人同志的表扬信,又看见信纸末尾用蓝黑钢笔工整的补了一句: “另附半市斤粮票,望收下这份心意,给编辑同志买杯茶水润润嗓。” 果然,一看信封里头,合合适适的半市斤粮票。 “读者朋友们也太热情了!” 拿着粮票,初入编辑一行的郑渊洁,被读者们的这份热情感动的眼眶都有些湿热。 感受到读者们的鼓励,他感觉自己继续办刊物都充满动力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