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北影厂摊上事儿了-《1978合成系文豪》


    第(2/3)页

    俩人去年一台小品《吃面条》火遍全国,今年他俩准备再次在春晚舞台上同台演出,为全国人民再献上一台小品。

    从这会儿就开始筹划起来了。

    “我怎么听说朱琳同志从你们北影厂辞了?”朱时茂跟陈佩斯打听。

    他是八一厂的演员,而陈佩斯因为此前参演了几部北影厂的电影,加上和他爹陈氏父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顺利的调入到北影厂里。

    这当然也是受了江弦的影响,在原定的历史上,陈佩斯可就是八一厂演员出身。

    “哟,你都知道这事儿了?”

    “瞧你这话,我能不知道么?外面都传成那样了,大报、小报全是报道这事儿的。”

    “反正我们厂啊,这回都快让人给骂死了。”

    陈佩斯摸了摸脑门儿,道:“你是不知道,那影迷们的信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往我们厂里寄,那信收发室都快堆不下了,都得放到收发室的外面,这谁能受得了啊?

    听说还有人专门打电话过来骂呢,也不嫌电话费贵,都快给我们厂的电话打爆了。”

    “佩斯啊,我说句公道话,影迷们骂的就对!”

    朱时茂感慨说,“你说这事儿他前因后果,不就是你们电影厂的领导欺负演员么?”

    “确实是气人。”陈佩斯也赞成,“我们厂里大多数的同志,还是认为这事儿就不赖人家朱琳的。”

    “就是嘛。”

    朱时茂跟他唠一会儿,骂一会儿,俩人都年轻,眼里又揉不得沙子。

    “哎?要不这样。”

    朱时茂忽然有了灵感,

    “咱们要不还排一个小品,让观众了解做个演员有多不容易。”

    陈佩斯有点迟疑,顾虑道:

    “那不是和去年的《吃面条》的中心思想重复了么?”

    “重复又不过时。”

    朱时茂道:“我就是特想还排这么一小品,最好在这小品里,讽一讽朱琳同志这个事儿。”

    “行。”

    陈佩斯一听,点头同意,“那咱们就给去年那《吃面条》弄个续集。”

    首都电影院。

    许秋白是首都电影院的一名职员。

    他年纪轻轻,能在首都电影院工作,是一件特别让周围人羡慕的事儿。

    但实际上,自己干的活儿,看起来光鲜,背后那叫一个辛苦。

    他是电影院的跑片员,平时就负责骑摩托车在附近的几个电影院之间来回运送单卷拷贝。

    一碰上有新片子上映,那就是他忙到屁股离不开摩托车的时候。

    前几天,北影厂的新片子《如意》上映了。

    这是黄健中导演的片子。

    黄健中后来拍过《大鸿米店》、《大秦帝国之裂变》,还有李亚鹏那一版的《笑傲江湖》。

    虽说黄健中如今还没什么代表作,不算有名气,但这电影的编剧可是在文坛颇有声望的刘鑫武老师!

    这部《如意》,也是刘鑫武老师的一篇同名。

    因此,《如意》一上映,迅速收获了大量影迷的关注。

    此外,深挚质朴的感情刻画,又吸引了很多小情侣前来观看。

    许秋白结结实实的忙活了几天。

    按照他对影片的经验,接下来这半个月,他还会越来越忙。

    但出乎他预料的是,这两天他居然还意外的清闲了下来。

    “什么情况?这两天《如意》排片量怎么还降下去了?”许秋白和他在售票处的对象打听起来。

    “我们也挺奇怪的。”

    他对象同样一脸迷惑,“一开始票抢的还挺快的,场场都能卖光,飞票都能卖个几十张出去,经理都打算多加几场排片了,谁知道这片子一下就没人看了。”

    “没人看了?”

    “是啊,放映厅能空一半儿的座位,那排片量肯定得往下减。”

    “这啥情况?”许秋白不解。

    要是他们首都电影院一家是这个情况,他还能理解为是偶然。

    可听别家的跑片员说,他们那儿这片子的排片量也减少了。

    许秋白琢磨了一会,还是想不通。

    这电影的热度这么快就过去了?

    这不合常理!

    “我听人说.”

    他女朋友忽然神神秘秘道:“之前朱琳辞职那事儿你知道不?”

    “知道啊,她单位也太不是个东西了。”

    “好像就因为这事儿,现在朱琳的影迷都抵制北影厂的电影。”

    “哟,有道理!”

    许秋白一下子反应过来。

    “难怪这两天《寒夜》这片子也送的少了。”

    《寒夜》是之前北影厂制作的电影,翻拍自巴金的同名,50年代那会香港那边翻拍过一次,被誉为“十大粤语名片”之一,北影厂这是首次在内地翻拍,算是第二次的翻拍。

    翌日,许秋白一早起来去上班,到了电影院门口,被几个年轻人给拦住。

    “你,站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