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没办法,这两年和意大利关系非常紧密。 因此在今年,中国一下子来了两个重量级的意大利人,一个是贝托鲁奇,另一个是震惊世界的男高音帕瓦罗蒂。 另外在后世很多人说,《末代皇帝》这电影的三观“不红不专”,是一部放在后世绝对无法过审的电影。 这其实是没道理的。 贝托鲁奇是gc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电影配乐坂本龙一同样是坚定的日本左翼青年代表。 对年轻时候的坂本龙一来说,中国就是他心中的“红太阳”,他曾在上学时期模仿中国组织学生罢课,还决心要创建“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音乐”,戴过红袖章,穿过红腰带,甚至戴过解放军军帽。 所以《末代皇帝》这电影拍的其实很客观,根本没去故意呈现什么所谓的“黑暗”。 且《末代皇帝》这电影从来就没被我们禁过,甚至没有删减过,只有在伊浪上映时删了些色情镜头。 而在中国上映的版本,和在意大利、美国上映的版本,连一秒钟区别都没有! 至于院线上映后有一个3小时的版本,这个版本不是“原版”而是“电视版”,是增加了一些戏份给电视台放的,这一点被许多无良媒体拿来反复造谣。 如果真按照这些媒体的说法,那《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就是我们特批一位“意共”导演,带着“日共”配乐师,一起拍摄了一部黑他们这群人自己信仰的电影,然后再把这部电影禁了。 这种解读的搞笑程度,就像出土了一本乾隆年间的书,一群人解读出这个作者愤恨文字狱,字里行间都在内涵清朝政府,结果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乾隆。 江弦和贝托鲁奇在紫禁城里考察一圈,也是沾了贝托鲁奇的福,好些平时根本不开放的屋子,那些工作人员连钥匙都找不着的屋子,都给他俩打开了门。 踏入其中,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不论是对贝托鲁奇还是对江弦来说,这都是一种非常玄妙的感觉。 “想象一下,一百年前,不、不用那么久,几十年前,这里还有一群属于清朝的人,生活、起居.” “和现在比他们就像是外星人。” 江弦说,“现在的世界和那时候真是不同了。” “历史的迷人正在此处。”贝托鲁奇唏嘘着感叹。 贝托鲁奇拉着紫禁城的负责人掰扯很久。 虽然几乎所有部门对贝托鲁奇都是一路畅通,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矩是死的,是不能放松的。 比如,太和殿里绝对不许架设备,也不能拉电线,更不能放推车。 贝托鲁奇一琢磨。 好家伙,那我就只剩下斯坦尼康能用了啊! 这一点对于野心勃勃的他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可惜,和故宫的负责人交涉良久,仍是无法得到许可。 不许开车进紫禁城,不许在太和殿里架设备。 这两条铁律,哪怕是贝托鲁奇,也没那么面子打破。 从紫禁城里出来的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江弦和贝托鲁奇道别,坐进自己那辆伏尔加之中。 徐晨辉赶紧把冷气调大一些,顺手塞一份报纸给江弦。 “江哥,您看看这个,乐死我了。” “啥东西?” 江弦接过看了一眼,只见这份报纸上赫然写着一篇《“女儿国国王”朱琳:情陷“御弟哥哥”江弦》。 “嚯。” “好家伙。” 江弦扫了一眼,其中对江弦和朱琳在《西游》剧组的拍摄细节大书特书。 “.在拍摄《趣经女儿国》时,剧组里弥漫着朱琳与江弦之间别样的氛围。 朱琳望向江弦的眼神,满是剧中女儿国国王般的柔情,那绝非单纯演技可诠释。 私下里,两人常避开众人交谈,分享拍戏心得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亲昵,让周围工作人员都不禁侧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场务回忆,有次在片场休息,朱琳贴心地为江弦递上自己准备的点心,眼神交汇间,似有千言万语。 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唐僧那克制又深情的情感,似乎悄然延续到了戏外,朱琳对江弦的这份爱恋,虽未宣之于口,却早已在剧组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场务”讲的八卦那叫一个精彩。 说江弦和朱琳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就互有好感,一起谈文学、聊见闻,还相约爬山,朱琳高跟鞋坏了,江弦就背她上山看银杏树。 浪漫! 比肥皂剧都浪漫! 江弦看完,自己也觉得可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