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真的,我什么也不等待。” “这么说并不是要告诉你我与众不同,其实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我又太知道该要什么了,要吃饭要干活儿。” “除此以外凡是摩登玩意儿都和我不相干。” “如果我突然死了,会有多大反响呢?大概就象死了只蚂蚁,也许老Q会痛苦几天,也会很快过去,她会嫁人,在搞她的所谓的事业的同时也不耽误寻欢作乐,把以前对我的千娇百媚同样地献给另外一个男人。” “既然我最爱的人都是如此,那么我还能对谁有那么点儿意义呢?” 咝。 寥寥几句话,就让王小波感受到了一种“不凡”,一种“无所待的感觉”。 王小波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所以知道这种无所待的感觉,在文学中并不是初次被发现的东西。 像是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之中,就曾写过这种感觉。 《等待戈多》是50年代上演的一出戏剧。 这篇作品没有故事,也没有戏剧性。 没有情节,因此也没有高潮。 贝克特只想表达主人公的一连串感觉,一连串散乱的意绪。 这些感觉和意绪,在作品中被表现为一种幽默、一种微笑、一种玩世和嘲世的风度。 但是在主人公的深层意识中,还是发现了一种苦恼,虽然他似乎已出离于苦恼。 还是能看到一种追求,虽然他表白自己无所追求。 《等待戈多》上演的时候,正是二战结束之后。 二战摧毁了西方理想社会的神话,西方人在战后面对的,就是剧中那样的荒凉破败、混乱不堪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出路,终日无所事事,极端痛苦,又极端无聊,渴望改变,却又无力自拔。 因此,几乎所有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小人物都从这部《等待戈多》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而此刻,读了一段江弦的这篇《无主题变奏》,王小波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从这篇之中读出了一抹相同的味道。 这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惊喜。 没有人这么写过! 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他还从未读到过这样子来创作的作品。 这太cool了。 他接着往下看去,江弦也很快提到了“德彪西”,提到了“无主题”: “. 我不喜欢老Q那些艰深的音乐,据说德彪西经常无主题什么的。尽管有时我也迷恋柴可夫斯基谁谁谁的,可我不喜欢一件乐器的单调声音,除了小号。” “小号也单调,但是它总是热热闹闹的,那感觉就是有点儿棒,出来进去的。” “可惜老Q弄的偏偏是小号,这一点在我们热烈相爱的那阵子,倒是真让我给忽略了。” “尽管她拉的是意大利名家提琴,尽管它有几百年的历史,我还是不能容忍那些一串串指法练习、试音、调弦什么的。” “那他妈太无主题了,无主题还好,无内容、无连贯,除了它徒具形式以外还真是有点儿象我写的。这一点常常使我惶惑不安。” “我纳闷儿为什么她不能拿起琴来就给我拉点动听的东西,而是长长一段时间由噪音编织成的预备期,一下子就倒了我的胃口,就象拼命咬了一口苹果却咬断了一个又大又粗又胖乎的虫子。” “她说我不懂,我也许的确不大懂,就这样她走了,八成又是去哪儿调那四根宝贝弦了。” “不过她会回来的,我相信她还会继续爱我。” “若干日子以前,我们走在月光下,她曾低声对我说,要是我们分手,那她背后的一座大山就突然消失,她回过头来,只会看到一片荒凉、迷蒙的原野,自己就像一个孤零零的影子。” “我感动得真受不住了,一股温情一个劲儿往上涌,一转身钻进了一个就近的小酒馆儿” “也许没出息,也许。” “我走到街上,随随便便地,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可我孤独得要命,愁得不想喝酒,不想醉什么的。” “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不过不仅没能解脱,反而多了不少晦气。” “那些地下工作者,穿着曲线毕露的旗袍,露着大半截儿大腿在前面拼命跑,几个坏蛋在后面玩命儿追,可就是追不上,有摩托车也不行。” “见了他妈鬼了。” “什么坏蛋,反正一概男的追女的。” “所以当然不能让他们追上了,导演还得给他们安排扒衣服什么的,太有伤风化了。” “说实在的,我始终不相信那些油头粉面的男女们就是当初的地下党。” “要真是,拯民于水火之中就太轻而易举了。” “.” 呼。 只是看完第一个章节,王小波就已经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 文章的第一个章节,江弦看似讲了很多东西,其实又什么东西都没有。 主角是“我”,“我”有个女朋友叫“老Q”吗,看样子是搞音乐的。 除此之外,什么剧情都没发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