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名学生倒是颇有一番见识。 开篇就先表示说,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碰撞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境况,这种碰撞已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最初层次变迁深入到社会的潜文化、隐文化层次。 然后又替江弦伸冤。 他觉得江弦作品受到的耸人听闻的指责和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更使他感受到:这种潜文化的更新蜕变、脱胎换骨将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漫漫历程。 在激烈的替江弦反驳了一些指责和误解以后,这名学生最后写: “江弦,你是对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他们透入骨髓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作品。” “.” “写的不错。” 江弦看了眼署名。 华东师大中文系,刘勇。 “刘勇?” 江弦琢磨一阵儿。 得。 这还真是位熟人。 在后世,有一本书被莫言看作是当代的“红楼梦”,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这本书叫《江南》。 或者说,《江南》是这个系列的名字,这是个三部曲,一共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作品。 江弦这会儿看着的这个刘勇,正是这套《江南三部曲》的作者—— 格非。 江弦本觉得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一细想,这倒也不算太大意外。 毕竟这可是一封由《人民文学》挑选出的读者来信。 能写出这种让《人民文学》青睐的信笺的读者,岂会是什么池中之物? 而且这可是格非。 先锋的代表就不说了。 熟悉格非的都知道。 这位特别喜欢在结构上做文章,他的就像是营造迷宫一样来建构的,读他的,还能顺便获得一种智力上的乐趣。 他会喜欢《无主题变奏》这种所谓的“纸牌”,那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总之,这封信看似偶然的到了江弦手里,其实冥冥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基础。 看完格非写的这第一封信,江弦立刻有了一种开盲盒的快感。 后面这几封信里,还会不会有什么熟悉的名字呢? 他快速的浏览了一下。 《人民文学》还真会选,这些信,有文学青年,有老师,有农民,有军人,还有警察,各行各业的都有。 而让江弦感到欣慰的是,这些职业的人对《无主题变奏》这篇竟然充满包容。 比如说那名农民,说自家孩子,跑进城里没活儿干,又不愿意回来种地,以前他总不理解自家孩子这是怎么想的,后来前阵子进城卖粮,看到了这篇《无主题变奏》,就跟听自家娃在跟前倒苦水似得。 还有警察同志,值班的时候读到了这篇,读完想起了辖区里几个年轻人,以前面对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除了用法律行为,还真没什么办法规范,看完这篇,这名警察同志对这些年轻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多了几分思考。 这些信的内容让江弦觉得非常满足。 一篇能对社会各界产生这样的影响力,这是值得每个作者骄傲的事情了。 另一边,他又不断的开着盲盒,搜寻着一些能让他觉得有点熟悉的名字。 看着看着,眼睛还真被一个人名给吸引住了。 太熟悉了! 对方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一名美工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