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有那么好?” 听到高行健如此之高的评价,刘鑫武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而成年人不知所措后的下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掏出支烟点上。 高行健话里的诚挚刘鑫武听的出来,他能给出这样高的评价,那就说明江弦的这篇,即便不是最高超的,也是质量相当不错的一篇。 换句话说,江弦的这篇《小王子》绝不是毫无内涵被强行捧出的一篇,当中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我想想” 刘鑫武琢磨一阵儿,“我记得《儿童文学》的王一地向江弦约稿的,也不知道约到了没有,但如果真约到的话,他那里应该能看到带配图的版本。” “《儿童文学》.王一地.”高行健听得心动,可他毕竟是从事编剧和翻译工作那么多年,和王一地并不熟悉,在《儿童文学》也没什么认识的人。 “这样吧。” 此刻,刘鑫武也被高行健和马建俩人说的心痒,“我给《儿童文学》那边去一通电话问问,如果真被他们约到了,那就去借过来看一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年头,作品发表以前在圈子里到处流传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也算是发表前的一种“野生”作品讨论会,是为作品造势,除非作者或者编辑部有专门的安排,希望作品秘密发表。 因此,刘鑫武这么做,也不会被看做是坏了什么规矩。 “那再好不过了!” 马建和高行健俩人大喜过望。 刘鑫武家住劲松小区,这里的中青年文化人几乎家里都没有安装电话,刘鑫武同样如此,打电话接电话都是利用公用传呼电话。 而在劲松小区有个所谓的“劲松三刘”,也就是刘再复、刘湛秋和刘鑫武三个人。 每次三个人打电话,都是到楼下的大自行车棚里去,在那里有一台宝贵的传呼电话。 三人下楼,钻进大自行车棚,很快拨到《儿童文学》那边,告知身份以后,那边也非常激动。 都是在文学圈工作的,刘鑫武谁不认识呢? 这年头,打电话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基本没有骚扰电话这种事情,当然也没人会觉得这是什么恶作剧。 而且《小王子》这本就不是什么广而周知的事情。 对方能知道,这就说明确实是圈里人,如果是刘鑫武的话那就非常合理。 “您消息可真灵通,您怎么知道江弦这部《小王子》约给我们《儿童文学》了。”对面喜滋滋的回答。 “.” 刘鑫武没有吭声,“是这样的,这篇的稿子我想借过来看一眼,不知道你们方不方便,方便的话我过一会儿就去取。” “那您过来取吧,今天晚上十点以前一直都有编辑在社里。”对方说。 “你们够忙的。” “没招儿啊。” 对方笑了笑,“不瞒您说,社里下个月就打算推出这篇《小王子》了,现在这都得加班加点的干,您多会儿过来?” “我们.” 刘鑫武握着话筒想了想,“我现在就过去吧。” “成。” 问了个位置,刘鑫武和马建、高行健仨人一块儿出了门,往中少社,也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位置赶去。 这会儿的京城就这么大,蹬着自行车溜溜达达过去其实也就一会儿工夫。 “鑫武!” 一到中少社,刘鑫武就碰上一名熟悉的中少社编辑顾静琪,之前在京城作协开会的时候就打过交道。 “你怎么过来了?这是?” “哦,这位是马建,山东的作家,这位是高行健,人艺的编剧,以前写过《车站》。” “哦。” 一听见大名鼎鼎的《车站》,顾静琪顿时肃然起敬,“久仰久仰。” “我们今天过来,是想看看《儿童文学》最近刚约下来的那份新稿子。”刘鑫武一边往里进一边儿解释说。 “新稿子?” 顾静琪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哦,你说的应该是江弦同志的那篇《小王子》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