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负荆请罪的刘鑫武-《1978合成系文豪》


    第(2/3)页

    谢惠敏这个学生,单纯真诚,品行端方,由于投入社会工作的时间、精力多,学习成绩平平。f4之前,她就是班上的团支书,记得当时,f4向光明中学派驻了联络员,联络员经常找她谈话,之后,张老师跟她就开始显露出某些似乎解释不清的矛盾。

    譬如,团组织生活能不能搞爬山活动,女同学夏天可不可以穿短袖衬衫等等。直到f4解散,两人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

    接到谢惠敏的报告后,张老师这个班主任立马召集班干部开了个会。

    谢惠敏提议明天在课后召开针对宋宝琦的批评会,以张老师从公安局拿回的宋的物品为依据,批评他的z产jj思想。

    但是,在要不要批评宋宝琦犯案时被搜出的长篇《牛虻》问题上,张老师和她产生了分歧。

    谢惠敏认为这是“黄书”,而张老师却认为《牛虻》是一本好书,另外,他还注意到宋宝琦的那本《牛虻》已被撕掉封面,插图中女主角的脸上被野蛮地画上八字胡。

    另一边,在宋宝琦家里,张老师跟这个明天将要进班上课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谈话。

    宋宝琦一身横肉,上唇在斗殴时被打裂过,眼神中充斥着空虚与愚蠢。

    谈话中,张老师感到宋宝琦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大约只有初一程度,他将“牛虻”念成“牛亡”,说书是偷来的,看不懂,但又认定它是“黄书”。

    这引起了张老师的深思。

    像宋宝琦这样的人,并非一定是由于读了有毒的书而中毒受害,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落于无知的深渊。

    另一边,谢惠敏跟班干部石红吵架了,张老师赶到石红家,石红出身干部家庭,从小受家庭气氛熏陶,是个“小书迷”。

    她邀请谢惠敏等女生一起到家里读书,但谢惠敏认为石红向大家推荐的外国,报纸上没推荐过,所以是dc,不但拒绝了邀请,还和石红吵了一架。

    当张老师来到石家时,石红正在灯下朗读苏俄《表》,听得入神的正是扬言宋宝琦进班她们就罢课的五位女同学。

    读完了一段,她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谢惠敏说我们读dc,这本书能叫dc吗?”

    “宋宝琦跟这本书里的小流氓比,他好点儿还是坏点儿呢?”

    然后她们向张老师表示:明天她们不罢课了。

    走出石红家,张老师又骑上自行车向谢惠敏家驰去,到谢惠敏家门口,他的一个计划已经明朗:他要将《牛虻》留给谢惠敏,引导她去正确分析问题,还要在全班开展有指导的阅读活动,教育包括宋宝琦在内的学生

    反正就很尖锐

    要说文学性肯定是不够的,伤痕是时事选择出来的,因此在那个时期过去以后,很快就失去了阅读土壤。

    但是刘鑫武说的又确实没错,如果说国内谁尝试过以孩子视角分析社会问题,那他绝对是其中一个。

    冯骥才还没读这篇《小王子》,只是见到刘鑫武居然在这方面甘拜下风,颇觉惊讶。

    他又不是不认识刘鑫武,这是个非常傲的人。

    能让他在这一点上叹服,江弦写的是有多好?

    冯骥才对《小王子》又多出几分好奇,赶忙继续看完刘鑫武的这篇文学评论。

    “当我合上从《儿童文学》借来的这份稿子,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绝对没有想到,江弦这篇简单的童话,竟然能蕴含着如此之多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譬如,江弦在《小王子》之中对驯养概念的诠释。

    狐狸对小王子说: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彼此需要了。你对我来说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冯骥才还没读到故事的部分,只是看到刘鑫武将这一句话拿出来,读了几遍,觉得非常有深意,而且是道出了生活的本质。

    刘鑫武说,江弦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谛:

    通过情感的投入与时间的付出,我们与他人建立不可替代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不是功利性的交换,而是心灵的相互滋养。

    可惜在现在,很多人际关系日趋表面化、工具化,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真正地“驯养”他人与被他人“驯养”。

    讲完狐狸,刘鑫武又讲玫瑰花。

    他说,小王子与玫瑰的关系是全书最引人深思的。

    那朵玫瑰娇气、做作,甚至有些虚荣,但小王子依然为她负责,因为“你为你玫瑰所花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刘鑫武在后面写了这样一句:爱不是寻找完美,而是在看到不完美后依然选择坚守。

    他觉得江弦埋藏的深意是在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系中稍有不满便轻易放弃,却不知,真正的联结正是在包容不完美中得以深化。

    冯骥才看的云里雾里的。

    但他能从刘鑫武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他是真的在这篇《小王子》当中有所参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