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戴达毕业后则选择了留校。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徐源对他的近况了解的并不是多么清楚。 没想到对方竟也参加了这场交流大会,并且还投稿了篇论文被筛选后到了他手里。 戴达听到徐源下意识喊自己师兄,脸上先是很快浮现出一抹惊喜,随即又反应过来连忙抬手说道: “徐教授还是直接喊我名字吧,这次我可是来虚心请教问题的。” 将戴达的这句话听进耳中,徐源抬起视线看向对方脸上也堆出了笑容。 冲其点点头后又询问道:“这次大会上,丘教授也会对投稿论文进行指导,你怎么没选丘教授请教。”算是好奇随口问了句。 闻言戴达倒也没有卖关子,直接如实回答:“其实我这次除了请教问题,还是以粉丝的身份来要签名和合影来了。”说着已经不知道从哪里掏出来一个笔记本。 徐源听完这番话也是哭笑不得,不过想想自己如今确实成了很多人的偶像。 另外戴达和丘诚桐毕竟是师生关系,真想请教随时都能发邮件。 确实没必要特意参加交流大会投稿。 念头停留在这里,徐源便也不再去想这件事。 但他并没有立刻满足戴达的签名请求,而是拿出了那份论文打印稿说: “咱们还是先讲正事吧,你的这篇论文可是给我了不小的惊喜。” …… …… 就这样。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大会顺利进行,被徐源指导的数学博士有些已经完成了论文修改。 并且得到徐源的认可。 简单来说,便是这些论文可以随时发表。 对此心情最为高兴的无疑是马智明,以及数学学报的其他编委。 毕竟这個时候已经可以彻底放下心来,短时间内不用再为数学学报的论文发愁。 能够以高水平的论文稳固期刊权威,把之前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论文,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部吃下并稳固住。 这样就算后面的论文质量有所下降,也能在国际数学界彻底站稳脚跟。 可以慢慢经营发展,逐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直至跻身进数学领域顶刊的水平。 也就在大会圆满落幕的当天,马智明便满脸喜色的找到徐源。 “这场数学交流大会能有这么好的影响,说实话之前根本没有想到。” “我们不但接收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关键还让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学者,对数学学报有了全新认知。” “大家都已经做好审核海外投稿的准备了。” 马智明来到徐源办公室坐下后,立刻便滔滔不绝的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明明都已经是快要退休的年龄,又为数学交流大会前前后后忙活这么长时间,还能这么有激情丝毫不感觉疲惫着实令人惊讶。 但这也恰恰说明,最近马智明和其他编委确实非常开心高兴。 在这种情况下,徐源也只好赶紧给马智明倒了杯水递过去。 并在旁边沙发坐下后,点头附和道:“这次接收到的论文水平确实很高,很多都已经达到了数学顶刊发表的论文质量。”对马智明的兴奋非常理解。 提出接收指导论文,主要是稍微提升下数学学报的论文水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