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显然大家都没有想到会有人这么做。 其他记者面对董军的做法,除了有人鄙夷外更多还是佩服。 毕竟站在董军的角度,这种行为很值得敬佩。 博尔逊斯对此则依旧保持着原本表情,俨然根本没把这种插曲当回事。 在现场安保人员将董军请出去的同时,继续对台下其他记者爆料。 “今年年底我们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将发射龙飞船航天器,并对航天器进行回收。” “这将成功标志着商业公司第一次成功回收从低地球轨道再入的航天器。” 他的这番话意思非常简单,即我们的商业公司都已经拥有了航天器回收技术,你们又如何称的上航天技术领先。 只能说董军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但对于这场会议并未造成影响。 而就在会议结束后,各大媒体也针对会议上的内容和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 泰晤士报报道国际太空空间站将延长寿命,最高可运行到2028年。 路透社则直接表示瓯空局对不看好天宫一号对接。 加上国际对接系统标准的发布,很快便成为国际上近期新闻热点。 而对于国内网友来说,本来国际太空空间站的全面建设成功,单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祝贺的事情。 象征着人类文明迈向太空又进了一步。 可在看到博尔逊斯和沃尔纳两位航天负责人,针对天宫一号空间轨道对接任务的评论后,心里面顿时显得气愤不已。 要知道没能成功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银行,本就是对方驳回了申请。 无奈之下才只得自己搭建世界上第二个空间站。 现在还没有进行对接试验,就已经被如此唱衰,哪怕脾气再好都会忍不住爆发。 倒是记者董军的做法,让网友们非常支持敬佩。 上个月国内数学界刚拿到菲尔兹奖,成功打破了之前在国际上数学领域领奖的记录。 可以说大幅度提升了民众的自信心和骄傲。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天宫一号的对接试验,自然是充满着坚定的信心。 相信无论是这次轨道对接,还是搭建属于自己的空间站都会成功。 并没有因为海外的看法,而动摇此观点。 何况被网友视作偶像的徐源,还是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 负责空间轨道对接技术,也让人安心很多。 甚至还有人纷纷跑到徐源的那条微博下留言,希望徐源能透露些关于此次对接任务的消息。 总之大家是群情激愤,越发期待国庆假期的到来。 想要看到天宫一号空间轨道对接圆满成功,用事实来证明自家拥有的航天技术。 同时对博尔逊斯和沃尔纳他们的轻视,给予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拥有的航天技术确实先进,但也不看看都已经在航天上面发展了多少年,咱们虽然起步时间晚,可进展速度那可是快的惊人。” “当初拒绝咱们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现在又言辞凿凿的说我们会失败,用丞相的话来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相信空间技术研究院就完事了,毕竟这次任务可是还有徐神参与。” “这位记者真是好样的。” “正如这位记者说的那样,在进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工程的时候,我们同样是首次发射探月卫星,结果不还是照样圆满成功。” “好想赶紧快进到咱们空间站搭建完成的那天。” “我现在就等着载人飞船发射对接,到时候倒要看看这两人的表情会有多么精彩。” “徐教授有没有内幕消息啊,能不能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儿。” …… “这两天网上的消息伱都看了吧,现在咱们可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目光的焦点。” 空间技术研究院办公室,陈建方坐在椅子上,指着电脑屏幕中关于网友的讨论对身旁徐源说,不过脸上却是堆着淡淡笑容没有丝毫忐忑。 “看到了一些。”徐源闻言点点头如实回答。 因为下月1号便是神舟载人飞船发射的日子,届时会进入预定轨道。 经过逐渐抬高轨道在两天后,正式与天宫一号进行空间轨道对接。 完成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眼看距离真实发射对接越来越近,他来空间技术研究院这边的次数自然就多了些。 需要多次进行模拟验证,确保不出现任何失误。 至于国际空间站成员首脑会议,所带来的各种新闻热议他自然关注了一些。 特别是在打开微博后,还看到了很多从他这里打听消息的网友留言。 只是虽说这时候,确实可以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些关于对接的情况。 让大家能更加有信心。 但不真正看到对接成功的消息,心里面的那丝担心总是会无法避免。 反正只剩下大半个月的时间,到时候最终会是什么结果都会非常清楚,倒也不必在意这点时间。 这时坐在沙发上的高铎,听完陈建方和徐源之间的对话。 扭过头笑着说:“海外这些家伙,什么时候都改不掉傲慢自大的臭毛病。” “他们以为阻止我们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就能限制我们的航天技术发展,实际上只会让我们发展更快,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站。”陈建方对高铎的话显然是非常认可,当即接过话茬跟在后面附和了句。 话音刚落。 又立刻把视线投向徐源。 凭借徐源建立的两大模型,他们对空间轨道对接已经进行了很多次模拟。 最终的结果都是圆满成功,精准率达到百分之百。 在这个数据之下,对于此次天宫一号空间轨道对接任务已经是胸有成竹。 自然也就不存在担忧。 “小徐你怎么看这次的国际空间站成员会议?” 徐源听到陈建方抛过来的问题,仅稍微顿了两秒组织下语言,随即便直接开口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对于那些议论并不需要在意,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并且想要达到这最大预期寿命是非常难的事情,需要更多的运行成本投入进去。” “相信等我们的空间站建成的时候,国际空间站已经快无法使用。” “届时我想肯定会有其他势力,主动寻求与我们在航天事业上建立合作。” 他的这些话一点错都没有,眼下因为国际空间站刚刚建设完成。 其他成员还能够参与进行一些科研项目。 但等他们自己的空间站建成之后,距离国际空间站寿命终结应该也不剩下多少时间。 到时候世界上就只剩下一个空间站。 如此其他势力想要进行太空科研实验研究,仅剩下的办法就是和他们合作。 也算是攻守易型身份调转了。 陈建方哪里不懂徐源话里的意思,闻言心里面也可谓是相当激动兴奋。 身为航天领域的老人,在航天技术的发展上,不知道面临了多少困难。 尤其是国际空间站项目上的无奈。 想到今后这种局面会彻底发生反转,心情如何不欣喜高兴。 “好啊。” “不知道有多少航天人,盼望着这天的到来。” “相信这天不会很久了。”同样振奋激动的还包括沙发上的高铎。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则又具体讨论了载人飞船发射的正事。 眼下神舟飞船和火箭已经被运往发射中心,将会在那里的垂直吊装中心进行组装。 然后于一号凌晨送至发射架。 等待发射。 就这样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徐源先后又去了空间技术研究院几次。 除了确定具体的发射对接方案外,还还针对在对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演想办法来进行补救以及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很快也终于来到飞船发射的时间。 —— 2010年9月30日,周四。 晚八点。 燕京飞控指挥中心。 距离神舟飞船发射还剩下九个多小时。 虽然正值七天乐假期,但此刻徐源却和空间技术研究院以及魔都航天技术研究院一众人员,坐镇飞控指挥中心大厅,严阵以待关注着此次的飞船发射以及空间轨道对接试验任务。 也就是说未来的半个月时间内,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会待在这指挥大厅内。 直到此次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后,经过第4圈和第13圈两次变轨完成在轨平台测试和变轨调相,目前天宫一号正在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运行。” “等待与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飞控中心指挥大厅内,作为天宫一号项目总设计师的何鲁平院士,和徐源介绍着目前天宫一号的情况。 只是空间轨道对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 神舟飞船则作为追踪飞行器。 徐源对于这些情况自然是都清楚的,闻言立刻点点头表示知晓。 而旁边的陈建方也没有闲着,紧随其后讲起这次交会对接的测控通信网。 “这次交会对接测控通信网由2颗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测量船以及燕京飞控中心和西京测控中心组成。” “确保能对飞行器精准传递指令,使之按照计算的轨道方案完成交会对接。” 对于空间技术研究院和魔都航天技术研究院,双方的实力都不需要担心什么。 毕竟已经执行了那么多次的航天任务,针对必要的流程肯定不会出现纰漏。 到了这个时候,徐源倒也没有必须要盯着的事情。 只能耐心等待发射时间的到来。 要确保火箭将神舟飞船精准送入轨道,就必须实现零窗口发射。 正负误差不能超过1秒。 所以无论提前还是延后发射,都会导致原本的轨道计算方案出现误差。 就这样当控制中心大厅内的众人严阵以待时,国内民众也都在关注着这历史性一刻。 总台对本次发射对接任务,进行了实时转播。 使得大家能够在电视上,观看这场关于空间轨道对接试验任务的全程。 由于刚好正值七天乐的假期,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取消了自己的假期活动。 决定就待在家里观看全过程。 晚上尽管距离发射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但不少人都已经决定熬夜通宵,趁着这个时间段在微博贴吧上心情激动的讨论着。 “明天不用上班,可以待在家里看火箭发射和天宫一号轨道对接,简直是太爽了。” “看新闻好像凌晨五点多才发射,万一起来晚错过了怎么办。” “什么你们居然还睡觉,难道不应该是通宵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