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美陕北我来啦-《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第(2/3)页

    站台遮阳棚下面吊着的白炽灯泡,足足有200W。

    但依旧显得昏暗无比的灯光照在人脸上,散发出一股股迷离的晕黄光泽,面目难辨。

    凌晨的火车站。

    除了暮气沉沉,就是寒冷刺骨。

    没有锣鼓喧天、彩旗飘舞的“热烈欢迎广大知识青年来陕北插队!”的欢迎场景。

    也没有拿着大喇叭的干部,早早等候在站台上吼:“去安塞插队的知青同志,往这边来!”

    “喂喂喂,到延长下乡的知青同志们,来我这里集合了啊!”

    没有,什么都没有。

    只有几只灰褐色的老鼠,顺着冰凉的铁轨,叽叽喳喳开溜...

    只有最早下车的知青们,满身疲惫的簇拥着、搀扶着往出站口那边走。

    失望的人不止熊英一个。

    其中也有不少知青和熊英一样,当他们迈出火车车厢门的那一刻,各自不由楞在当场:

    咱们千里奔波,就这么,没声没响的,就...就到啦?

    咋搞的和贵子进村一样的:悄悄的来,敲锣打鼓、叽叽喳喳的不要?

    说好的,裹着白头巾、敲响安塞腰鼓的陕北汉子呢?

    那些穿着大红棉袄、脆生生唱着“山丹丹那个花开哟,红艳艳那个鲜”的陕北姑娘...

    在哪呢?

    这咋和电影里的场景,不一样呢?

    见熊英和张海丽有点茫然。

    “走吧。”

    叶小川伸手,帮熊英扶着她背上的大包袱,“下乡的知青里面,我们已经属于第N批次了...别人哪还有多大的心劲,组织人力物力过来欢迎我们?”

    “这...”

    熊英有点迷惑,“我看画报上面,都是那种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欢迎知青到来的场面啊。”

    “因为那种情况少,所以才能上画报...要是普遍现象,那就不具备宣传价值不是?”

    叶小川一只手扶包袱,一只手提着网兜,跟随着人流往出站口走,“放弃你以前的固有认知吧!

    接下来出乎你意料的事情...多的是,你最好得有心理准备。”

    这位熊英姑娘,虽说长得很魁梧,但她没什么心机,简直单纯的像一张白纸。

    而前世身为农业周刊杂志主编的叶小川,自然知道一些,现在别人还不知道的东西。

    其实知青下乡,到了后期...那真是一言难尽,说不完个中曲折。

    叶小川考虑到熊英这人不错,加上张海丽也单纯。

    为了避免她们以后深入了解到了,插队生活的艰难困苦,以及生产队社员,对知青们的真实看法之后。

    从而造成张海丽,和熊英她们的心理落差太大,所以叶小川才隐晦的提醒她们一下下。

    到出站口验票。

    出站。

    绥得火车站前小小的广场上,此时已经被大雪覆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