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毕镇海回来了-《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89章 毕镇海回来了
几日后,阳晋川盐厂。
半山腰一座小矮楼内,朱秀见到了毕镇海和毕红玉。
“拜见少郎君!”毕镇海抱拳揖礼,奔波月余,让他黝黑的面容越发粗糙,嘴唇皲裂,看上去满身风尘。
一旁沉默寡言的毕红玉也好不到哪去,私底下,她没有刻意低沉嗓音说话,否则任谁看,都看不出她是女儿身。
“二位辛苦了!”朱秀笑着颔首,弯腰伸手作虚扶状。
毕镇海顺势起身,毕红玉反应稍慢,默不作声地站到一旁。
“不负少郎君所望,属下此行联络上邠州、宁州一带的盐枭,先期带去的一千斤白盐,以每斤七十文的价钱出货,得钱七十贯,除却沿途开销,还剩五十八贯。
另外两地盐贩一共凑得五百贯定金,购买三万斤盐,属下与他们议定的价钱是每斤六十七文,从下月开始,每月交一次货。”
毕镇海将贴身收藏的信封取出,里面写有一张契文,双方签字画押。
合约写的歪七扭八,语句也不通畅,朱秀扫了眼不忍直视,更不指望这张薄薄的草纸能有什么约束作用。
“起来!你拿二十贯钱分给弟兄们,明日记得回安定县城,我带你参加府里举行的晚宴。”
“为少郎君效命,虽死不悔!”毕镇海高大的身躯单膝跪倒,抱拳大喝。
“啧啧,这性子,以后怎么嫁的出去!”朱秀忧心忡忡地叹口气。
潞州刺史张从恩畏惧契丹兵锋,意图献出潞州,向耶律德光请降。
“那我帮你找个夫婿,嫁人过安生日子可好?”
朱秀想了想道:“指望在北方绕过朝廷盐监,大规模卖盐不现实。一来北方战乱,民生凋敝,私盐价格不会太高,二来风险太大,随时面临朝廷稽查。盐厂想要赚大钱,还是该往南边找路子。”
毕镇海道:“此行匆忙,来不及赶去岐州,不如等邠州这条盐路稳定下来,我再找机会去岐州看看。南边来的富商,也多是停留在岐陇一带。”
邠州盐贩一年最多能吃下十万斤的量,按照盐厂现有的生产规模计算,也就相当于四五个月的产量。
朱秀瞅了眼始终像个木桩,站在一旁动也不动的毕红玉,逗弄道:“老十,你一个姑娘家,整日东奔西跑也不是办法,不如留下来,我重新为你安排差事如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