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李从嘉变形记-《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李从嘉推开他的手,苦笑道:“先生放心,我并未生病,只是今日有些许感触罢了。自从离开江宁,我一路承蒙先生照顾,还从未跟先生说句谢谢。来到泾州又遭遇诸多变故,我却不知生活之艰辛,不知柴米油盐之贵,销无度,终于落得如今做工还债的地步。
他还与我品评柳河东的《临江之麋》,常常妙语连珠,发人深省。
“好啊!能得徐先生教诲,晚生之荣幸!”朱秀想都不想满嘴应下。
根据小郡王的描述,这应该是一个既能与市井之徒嬉笑怒骂,又能与文人骚客对弈品茗的大贤之人。
朱秀又是一愣,一脸恍然道:“原来是徐先生,久仰久仰!”
我二人的日常用度,一直是先生在勉力支撑,从嘉心中惭愧。往后,我一定答应先生克勤克俭,绝不再浪费无度。”
又见我字写得不错,还撰写过头版文章,一位副主编当即决定,让我今后每逢周末都到报社帮忙,每日算我八十文工钱。”
擦肩而过时,徐铉止步侧身,笑道:“敢问可是褚珣褚少郎?”
徐铉只觉脑中思路异常清晰,当即告罪一声,坐到书案前,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先梳理大纲。
“如此观念,与徐某不谋而合!”
徐铉感慨不已:“一处小小邸舍,灶房之内,竟然也有贤良子弟!”
徐铉感慨道,“明日若他还来,我定要找机会见见。”
“昨日后灶房内,多亏褚少郎施以援手,助我外侄李嘉解困,鄙人是专门来道谢的!”徐铉揖礼。
~~~
翌日一早,朱秀嚼着一根油条,慢慢悠悠地往后灶房而去。
昨日的初步接触,朱秀对李嘉的身份有了大概判断。
日后有机会,某带小郡王去看看田间地头,看看耕农们是如何劳作,看看庄稼是如何长成,小郡王便会知道,为何亚圣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李从嘉佩服地道:“褚珣此来,是为了参加不久后,泾州学堂的选拔考试。后灶房的所有活计,没有他不会的。几个掌勺的师傅抽不开身时,还得由他来帮衬一把。大师傅说,若是褚珣去当学徒,用不了几年,泰和楼都得抢着要他。
徐铉老怀安慰,小郡王当真一日间长大不少。
李从嘉闻着卤肉香气,肚子里的馋虫闹腾起来,咕嘟咕嘟地咽口水。
朱秀瞟一眼,发现徐茂才正打量他,心中一动,鱼儿上钩了。
赶紧三两嘴嚼完油条,低头加快几分步伐,装作不认识。
如此一来,徐茂才就不会心中生疑。
徐铉奋笔疾书,一时间竟然忘记时间,直到房内光线昏暗看不清字迹,才恍然醒神。
朱秀满嘴胡诌,徐铉倒是听得仔细,捋捋须感叹道:“弃官隐居,贤士风范啊!褚少郎家学渊源,观之可知尊祖上定是一方贤臣,可惜生不逢时啊!”
与李从嘉讨论辞赋文章,没点真才实学可做不来。
逼仄的后灶房内,两个文艺少年在一堆鸡毛之前坐而论道,这副场面徐铉想起来就觉得异常有趣。
李嘉年纪小,朱秀就从他先入手,借李嘉之口引来徐茂才的关注,让他主动接近自己。
小郡王虽说自小锦衣玉食惯了,贪吃好嘴,但肚子里的墨水可是实打实的。
李从嘉使劲吞咽口水,努力控制住对美食的渴望,艰难从一袋子卤肉上挪开目光,拱拱手道:“先生这几日写稿辛苦,饮食也比较清寡,还是留给先生滋补身体。”
嫌弃归嫌弃,大婶们对胖乎乎的兔牙小子还是挺照顾的。
李从嘉坚定地道:“先生与我各分一半,否则我宁愿不吃!往后,先生不用事事照顾我,也要多为自己着想。”
“照此说来,此子乃是难得的贤才啊!”
朱秀忙避开,谦虚道:“徐先生客气了,晚生与李嘉贤弟一见如故,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这个堂倌有几分见识,谈吐不俗,徐铉对他高看一等。
徐铉肃然起敬道:“想来令尊也有功名在身?”
李从嘉兴致勃勃地道:“让先生猜中了,今日后灶房来了新人,只比我年长几岁,是邸舍老掌柜的侄孙,叫做褚珣,读过书,颇有见识,更难得是,他似乎颇为精通庖厨之道。”
徐铉静静听着,也不打断。
对那褚珣的印象,越发丰满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