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北朱南徐初论道-《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结果到头来,女同学嫌弃课题太难,又恰逢系副主任,一个秃顶老教授名下项目缺人,向女同学伸出橄榄枝,于是她便愉快的加入了。
更过分的是,毕业之前,女同学和同一研究组的师哥好上了.
终究,还是他独自默默承受了所有。
农户和商贾看到纺的价值,便会自发地推广种植。只可惜西域已失,最天然的大规模种区,如今掌控在回鹘人手里”
朱秀暗暗翻白眼,这家伙倒是个人精,一眼就看出彰义军的问题所在。
说到感慨处,徐铉举起茶盏当作酒,仰脖子一饮而尽。
要不是担心被刘承祐弄死,鬼才想离开天雄军!
要不是邺都城外,被老史这个老杂毛一根麻绳捆了,鬼才想来泾州!
朱秀眨眨眼:“徐先生觉得文笔很重要?”
试想,如果泾州大规模种植草,一旦培育不善,造成大面积枯败,农户们岂不是颗粒无收?”
“褚少郎是泾州人,又志在考取泾州学堂,想必对于彰义军了解颇深?”徐铉装作不经意地随口问道。
魏晋年间,名士蔑视礼法,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展示个性,所谓清新脱俗、风流自赏!
强唐之时,文风豪放,不拘小节,不循古制,博采众长,既有词藻华丽的宫廷派佳作,也有波澜壮阔的边塞军旅派代表。
“死秃子!~”
草过了泾水,因为空气太过潮湿,土壤含水量升高,反而降低了种抗害性,变得异常脆弱,就像徐先生在南方看到的那样,株生长过半就会长出白斑,发黄枯萎,根茎腐烂,最后大面积死亡。”
朱秀赞道:“徐先生果然博闻强识!据晚生了解,种传入中原,主要有南北两条路径。北边自西域传来,南边自琼州经海路而来。
“晚生再问先生,既然文章是写给农户的,那么想让农户能够理解,懂得文中含义,明白节度府的扶持政策,文章是不是应该越直白,越浅显易懂为好?”
为了接近佳人,年轻识浅的他抛下自己的课题,跑遍全市书店和图书馆,又苦熬十几个通宵为她搜集、整理资料。
徐铉骇然地望着他,摸摸自己的头顶。
徐铉笑了,“褚少郎平时也喜欢读报?”
如果能在南诏国找到种,带回岭南,应该很容易便能培育成功。徐先生日后回到江南,不妨试试。种若得到推广,必将利国利民。”
两年多前,被老史用麻绳捆住,塞进马车,一路颠簸摇晃,渡黄河入关中,最后来到荒凉的西北边塞,当初那种绝望悲凉的心境,一回想起来,朱秀就恼火的牙痒痒。
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此后少使君便辞别天雄军,随史节帅来到泾州。”
时至今日,想起此事朱秀依然气愤难平,忍不住骂咧一声。
“噢,几本孤本,搬家时不小心毁坏了,实在抱歉。”朱秀敷衍道。
朱秀笑道:“徐先生有所不知,少使君在关中平叛之战立下大功,朝廷论功行赏,已经授予他彰义军行军司马,兼泾州长史的正式职位。”
徐铉忍不住嘲笑道:“以此人的文笔,若非有节度府的关系,又或是本身就是彰义军中官吏,绝不可能有登上头版的机会。”
徐铉笑道:“褚少郎怎么看他的文章?”
朱秀喝口茶解释道:“从琼州自海路传入岭南、荆楚等地的种,植株矮小,成熟后的纱较为干枯,且产量极少,的确不适合江南气候栽种,只能慢慢培育,改良种和栽种技术,这是个精细活,且过程缓慢,急不得。
纺品之所以不兴,是因为没有引起统治者足够重视。加之采摘、纺织技艺落后,质量产量不如丝麻,久而久之便荒废了。
“这”徐铉一愣,有些无言以对。
汉武帝发兵灭滇国,将种和纺织技术带到蜀郡。只因蜀郡丝、麻产业发达,技艺先进,对纺不够重视,所以流传不广,但蜀布的一种—白叠布便是纺品。
“自然是泾州百姓,确切说,是泾州广大耕农。”
徐铉想想道:“南朝《玉篇》有载,檰,木名,同,称作木,又名‘吉贝’,最早于琼州发现。此物并非中原所产,而是传自天竺。某曾在南方见过有人栽种此物,极其容易在栽种中期枯萎发黄,枝干长出白斑,而后很快根茎便会腐烂。
不过这种事,岂是一般人能察觉的,朱秀当即就用一种震惊又古怪的眼神盯着他:“徐先生何出此言?”
徐铉谨慎地看看左右,放低声:“听闻自从去年县城动乱,史节帅意外受伤开始,彰义军的权力便易主了。史节帅让麾下一位年轻的掌书记代行节度使职权,传闻此人不满二十,掌权之后泾州军民尊称其为少使君?”
《后汉书》描述哀牢夷时提到:‘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疊,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帛疊与兰干细布便是纺织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