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开导柴荣-《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240章  开导柴荣

    傍晚时分,行军至东乡驿亭,朱秀提议在此地留宿,明日一早再赶路不迟,柴荣欣然应允。

    过了东乡驿亭,再往西北走便是折墌城,而后便能抵达安定县城。

    数月前,朱秀专门拨下一笔款子,用作修缮泾州境内驿亭,补充驿马,改善驿长和驿夫的生活待遇,泾州境内的驿路重新畅通。

    大唐时期,地方驿站归属所在州县管辖,挑选当地富户担任驿长,免除赋役,分配田地,接受官府管辖,承担国家通信往来的重任。

    通常一经选用,职务终身不变,世代相传。

    盛唐时期,凡三十里置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

    大唐末期至五代乱世初年,天下战乱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盛极一时的邮驿系统全面崩溃。

    虽然自朱梁开国以来,历代朝廷都明发旨意,要求各地藩镇节度,州县官府重建驿站,通畅驿路,但大多收效甚微,难以恢复大唐时期,遍及全国的邮驿制度。

    修建驿站、整修道路是一笔不小费,而且短时间内难以见到回报。

    顿了顿,柴荣又微笑道:“也没有几处藩镇,能如你一般财大气粗,能重金在这些细枝末节但又十分重要的事务上。看来彰义军这两年卖盐的确赚了不少钱。”

    朱秀赧然一笑,拱拱手道:“让柴帅见笑了。”

    如此一来,驿亭人员的身份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强,泾州邮驿系统重新焕发活力。

    张永德立时黑了脸,狠狠怒视他一眼,强忍把茶碗摔他黑脸上的冲动。

    柴荣嚯地起身,朗声大笑数声,舒展胸中郁结之气:

    朱秀请他坐上主位,谦虚地笑道:“驿传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朝廷政令的传达,中央对于地方情况的掌握至关重要。

    民间百姓有需要,可以交纳一定费用,通过驿亭传递书信,安全可靠又及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泾州百姓的生活便捷性。

    朱秀掩嘴“库库”偷笑,倒是对李重进的话深有同感。

    柴荣看完三十余条驿亭工作条例,赞叹道:“小小一处驿亭,也能有如此详尽的制度规定,彰义军两年多来的变化,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越来越期待这趟泾州之行了。”

    赵匡胤和张永德也让他找机会劝解柴荣。

    郭枢密愿意交出天雄军,表明他并非贪恋权位,愿意让权,支持官家亲政,掌控朝局。

    柴荣剑眉微挑,目光灼灼:“愿闻其详。”

    柴荣放下茶碗,笑道:“的确如此。试想当年大唐天下三百六十州,设置一千六百多处驿站,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如何能编织掌握如此庞大的驿路?

    朱秀没有理会他,明发公文至五县县府,把邮驿建设纳入政绩考核,把驿长职务改为聘用制,再招募当地良家子为驿夫,由当地县府和州府共同拨给经费。

    李重进从他手里夺过茶壶,解开盖子抱着一顿牛饮,抹抹嘴大笑道:“张抱一这心思,比大姑娘还细腻,只可惜身子长成男人,否则本大王定要娶你当婆娘。”

    朱秀拨专款修建驿亭,对邮驿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匡威先前很不理解,觉得销太大有些浪费。

    这件事朱秀也有所耳闻,后来因为马庆在开封遇上麻烦,藏锋营在开封的活动几乎停滞,再无可靠的朝堂消息来源,此事后续如何朱秀就不得而知了。

    就连驿夫也有了编制身份,可以晋升为驿长,又或是转为当地县乡的下等吏。

    朱秀撇撇嘴有些不屑一顾。

    宰相苏逢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杨邠外加郭枢密,四人受先帝托孤之重,乃国朝分量最重的四位重臣。

    听你这番分析,倒是叫我心中困厄解消,落个心安。”

    泾州辖下的驿亭除了为官府传递公文,也具有一定的商业用途。

    柴荣奇怪道:“你既然知道彰义军在朝廷里挂了名,为何不见丝毫慌张迹象,还有心思拿此事来与我说笑趣谈?”

    高家接掌天雄军,也不会生出趁机将天雄军兵权收入囊中的想法。

    为了缩减开销,大多地方主官在官府之内,专门聘请几名驿夫,配置马匹,用来传递当地的公文和军事急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