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送友人-《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严平拼命磕头,额头淤青流血,大滴大滴的眼泪滴落。

    朱秀白了他一眼:“你傻啊,到手的七十万贯就这么飞走了,谁能不心疼?别说叹口气,就算大哭一场也不为过!”

    两名狱吏恭敬地侍立一旁。

    徐铉得知徐彪到来,第二日就带着李从嘉赶回安定县,一封辞呈也摆上了朱秀的书桌。

    本来朱秀想为徐铉举办一个盛大的送行宴,可惜徐铉谢绝了,他反而带着李从嘉,专程到盛和邸舍,向邸舍伙计和后灶房的大师傅们、帮杂大婶们辞行。

    朱秀点点头,淡淡道:“伤好以后,启程去太原吧,打理好那边盛和邸舍的生意.”

    徐铉长吁一口气,缓缓拱手道:“不管怎么说,朱少郎对小郡王和徐某有救命之恩,在泾州这段时日,也有劳朱少郎多加照顾,此番恩情,徐某必定铭记在心!”

    朱秀吸吸鼻子,挤挤眼睛,似乎想要酝酿一下垂泪的情绪。

    再有藏锋营的严密监督,极少有官吏将领敢冒着触雷的风险破坏纪律。

    如今泾州治安良好,民间的盗贼、凶犯大大减少,一些小蟊贼都送去改造场干苦力,甚少有犯人够资格关押在此。

    “呵呵,先生过誉了,四有先生乃家师名号,在下只不过驴蒙虎皮,招摇过市罢了!”朱秀摇头一本正经。

    徐铉苦笑,“朱少郎有一位学究天人的恩师,徐某与之相比,不过银烛之于皓月,沙粒之于大漠,怎敢相提并论!徐某与朱少郎几次交谈,每次都能受益良多,有幸担任农垦区镇长这段时日,对于经世济民也有了全新的了解,该是徐某多谢朱少郎不吝赐教之恩!”

    “朱兄珍重!告辞!”

    朱秀呵气搓着手,古怪地瞥了他一眼:“谁说我发愁是为了送别朋友?”

    第一张纸上誊抄了一篇文章,正是那篇《雪赋》。

    所以这座位于牙城的监牢,曾经一度面临空置状态,十几名狱吏有失业风险。

    胡广岳愣了愣,无奈地摇摇头,翻身上马跟上。

    痕迹斑驳的古老城墙,皑皑积雪堆在城头,寒湿的空气,热情淳朴的百姓,各种推陈出新的典章制度,上至官府下至军民,一片生机盎然景象.这些都是徐铉留在心里,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

    官员将领经过薛氏流毒的清洗工作后干净了许多,当初朱秀定下彰义军治理工作三步走的最后一步-清查吏治,经过大力整饬后,整套军政系统运转得更加高效,也更加廉洁。

    严平挣扎着支起身子,颤抖着抱拳,咬着牙一字一句地道:“为少使君和藏锋营效命终身,万死不悔!”

    严平,你记住,你这条命算是侥幸留下,但你永远对不起因为你的失误而死难的亡魂!”

    朱秀看着他,语气十分淡漠,“因你之故,杜方等五名藏锋营一等甲兵战死,农垦区百姓死伤十一人,镇署衙门差役死伤二十余人,按照藏锋营军规,本该将你斩首示众,鉴于胡广岳和一众藏锋营弟兄为你求情,老帅也亲自为你说情,便只打了你八十大杖。

    徐铉饶有深意地笑着,朱秀无奈地摊摊手。

    “启禀少使君,囚犯严平关押在最里间。”一名狱吏恭声道。

    “你之罪行有二,一是履职不力,致使背景不明之人混入节度府,泄露军机要务;二是麻痹大意,玩忽职守,多股可疑之人进入县城,通关过口,下属预警汇报,却被你视而不见,以至于发生农垦区事变。”

    靠墙处摆放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垫着薄薄旧草垫,严平趴着,身上盖着皮褥子,一动不动,只有细微的呼吸声传出。

    他嘶哑的哭声低沉响起:“严平知罪,不敢求少使君原谅,只求少使君能给小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胡广岳迟疑道:“还是让属下陪在一旁.”

    说着,徐铉态度诚恳地深躬揖礼。

    朱秀撇撇嘴,瞧这家伙的模样,就知道他又在心里腹诽自己。

    朱秀知道徐铉去意已决,而且他们的身份已经暴露,继续留在泾州不太安全,对于彰义军也是个麻烦。

    阴暗的走道两侧挂着火把,火光摇曳拉长了人影,寂静的监牢里,偶尔可以听见老鼠的吱吱声,和个别牢犯手脚镣铐的叮哐声。

    徐铉面皮颤了颤,原来他和李从嘉从住进邸舍那天起,就一直处于朱秀的监控之下。

    李从嘉胖脸正色道:“小弟蒙朱兄照拂,在泾州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欢乐时光,朱兄恩情终身不忘!”

    朱秀点点头:“朝前带路。”

    牢房打扫得干净,空气里弥漫一股霉味和血腥气。

    徐铉内心深处仿佛有什么情感受到触动般,震颤了下,眼眶竟有些许湿润,情不自禁地又把这首诗念了几遍。

    “用不着。”朱秀摇摇头,矮身钻进牢房。

    同样都是监牢,两相比较,完全就是窝棚和五星级酒店的差别。

    眼前的胡广岳一身鳞甲,腰悬佩刀,面容肃穆威势凛然,俨然一副军中悍将的架势,站在朱秀身后三尺距离,目光低垂,忠实地履行护卫职责。

    胡广岳举着火把跟在身后。

    李从嘉依依不舍地道:“朱兄送我许多果点心,还把泰和楼的菜谱秘笈送给小弟,无以回报,希望将来朱兄能到江宁去,到时也让小弟好好尽一尽地主之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