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仁慈太后-《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335章 仁慈太后
范质突然起身,朝朱秀长揖及地。
“范学士这是作何?快快请起!”朱秀忙搀扶他。
范质不顾朱秀阻拦,坚持行礼:“范质名声不显,今日能入郭公之眼,得郭公和太后信任,担此重任,全赖朱军使举荐之恩!无以为报,请受范质一拜!”
范质比朱秀年长不少,朱秀哪里能受他大礼拜谢,急忙搀扶着笑道:“范学士折煞在下了,在下素闻范学士大名,知道范学士乃是这翰林院内,为数不多的真正饱学之士,当年因为受到李业等奸佞打压,才雪藏在此。
但金石总有发光之日,值此大变革之际,正需要范学士这样的能臣辅佐朝政,社稷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兴盛!”
“朱军使夸赞太过,范某惭愧,不敢领受!”范质挣扎了几下,发现无法挣脱开,只得长叹一声作罢。
二人重新坐下,朱秀笑道:“事不宜迟,范先生还是尽快与在下商议诰文内容,定下大致方向,及早动笔行文,修改过后呈送太后御览。”
范质点点头,正色道:“迎立嗣君事关重大,不知郭公可有具体叮嘱?”
朱秀笑了,看来范质虽然是个耿介之士,但却丝毫不迂腐,他知道自己来找他商议诰文内容,肯定是带着郭威的要求来的。
这道诰文暗含许多政治寓意,不能明言,但在诰文里必须要体现出来。
“既如此,失礼了!”
李太后接过文章随意扫视几眼,交给张规不再过问。
这相当考验执笔人的政治素养和文学功底。
若非朱秀举荐,郭威任用他作为太后诰命的执笔人,范质知道,恐怕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跨进宫禁正殿一步。
郭威已经看过这道草拟的诰文,对内容肯定是极为满意的,否则不会让朱秀送到后宫请她过目。
朱秀急忙揖礼,低声敬称:“有劳张内侍。”
张规打量一眼朱秀,对他露出和善的微笑。
坤宁殿内,朱秀清朗的声音悠扬响起,捧着费一上午时间草拟的诰文,当着李太后之面郎朗诵读。
听闻张规是李太后身边的心腹太监,内侍省三品少监,在朝野间的风评一直不错。
朱秀低声道:“太后的意思,下臣会如实禀报郭公,至于郭公作何考虑,就不是下臣能干预的,请太后见谅!”
朱秀赶紧拜倒:“太后言重了!臣岂敢!”
外貌看,太监的确与常人不同,举止神情都更显阴柔,嗓音尖细,面白无须,皮肤如女子一般细腻。
翰林院和万岁殿、坤宁殿直线距离不过几里路,对于他而言,却是两个世界。
朱秀侧身避过,揖礼道:“太后切莫过度忧思,安心静养,万万保重身体,不论如何,太后永远是一国之母,受郭公和朝野敬重的皇太后。”
“那就好那就好.”李太后捧住心口,低声诵念佛经。
“近前些来,张规,搬个绣墩给他坐下。”李太后吩咐道。
范质跪坐在大殿一侧,低头颔颈,神情平静恭顺。
朱秀拜礼过后,轻手轻脚地退出坤宁殿,闭拢殿门之前,往大殿深处看去,只见李太后还端坐在那怔怔出神。
这两点原因究竟谁更重要些,恐怕只有郭威自己知道。
朱秀有些紧张,李太后现在可千万不能有事,否则郭威的布置将会被彻底打乱,太后崩逝这笔糊涂账,也会被人记在郭威头上。
不是对弄死刘承祐感到愧疚,而是因为这件事牵连到一位无辜的母亲,她失去了最后一个亲生的儿子。
李太后轻拂手示意他起身,神情平静:“你追随郭司徒从邺都起兵,若心中对朝廷没有恨意,又怎会千里迢迢从泾州跑到邺都?你在泾州的事,予之前也听过些”
朱秀听了一段,似乎是净土宗的往生咒。
只可惜她的命似乎不太好,丈夫和器重的长子早早病故,唯一的幼子又是个乖戾骄恣的性子。
范质也起身拜倒:“微臣多谢太后夸赞。”
李太后目光稍显复杂,轻声道:“郭司徒如何说?”
李太后犹豫着压低声道:“徐州刘赟处,请你转告郭司徒,求他放刘赟一条生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