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老赵家的喜和忧-《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赵匡胤忙道:“官家让他二人赶赴宿州组建镇淮军,朱秀还要去江宁寻亲,故而孩儿想着为他二人设宴践行。”

    “越说越荒唐!”赵匡胤瞪着眼训斥,“官家和李太后乃是旧相识,官家能够顺利即位,离不开李太后大力支持,官家恩养李太后一日,天下臣民就会越发敬重官家,又怎会盼着太后离世?”

    赵匡胤下意识点头,却又眉眼一竖,喝骂道:“好小子,又装模作样教训我?找打!”

    官家用人向来不看重家世,而今天下纷乱,正是武人用命之际,特别是邺军中将领,多得是寒微草莽之士,你这种重世家轻寒门的思想可万万不能流露出来,否则极容易引起众怒,不利于我赵家团结人心。”

    赵匡义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有气无力地趴着:“我找人打听过了,太后身边那个叫张规的太监,如今没有一个亲人在世,此人对李太后忠心耿耿,想收买他不太可能。”

    赵匡胤和赵匡义相视苦笑,止步回头,躬身揖礼。

    赵弘殷瞪眼训斥道:“你大哥说的不错,为父知道你向来轻视武夫,特别是那些出身寒微的武人。但今时不同往日,官家自幼家境衰败,自寒微中发迹,一路征战厮杀,才有如今建号称帝的辉煌。

    赵匡义摇头道:“现在看,李太后暂时不会将此事告知官家,所以我们不用着急动手,等过一段时间,朝局平稳再说。”

    果然,身后传来赵弘殷的冷喝声。

    赵匡胤白了他一眼,没好气道:“李重进是官家外甥,朱秀在沧州时就跟柴帅相识,为官家和柴帅立功无数,人家能有今日,全凭本事得来,我能有啥想法?”

    “本来就是!”赵匡义不服气地哼哼唧唧。

    嘴上功夫比不过,只能上手,赵匡义为此感到悲愤。

    赵弘殷背着手慢悠悠走了,赵匡胤兄弟揖礼恭送。

    赵弘殷背着手慢悠悠走上前,瞥了兄弟俩一眼,目光落在赵匡义身上。

    赵匡义道:“父亲此言差矣!当初广政殿事变发生不久,李业等人大权在握,开封朝廷并未显现颓势,谁也不知道,邺军能不能打进开封城。

    “对了,之前跟你说的坤宁宫那件事,怎么办才好?”

    赵弘殷压低声道:“官家才刚即位,正是春秋鼎盛之年,往后之事谁也说不好,不可胡乱猜测!这些话,以后千万不能在外边说。”

    赵匡胤忧虑道:“那日坤宁殿里的事,太后和张规必定已经知晓,他们只要查查当日宿卫宫禁的人是谁,就能找到我头上,这可怎么办?”

    赵匡义撇撇嘴道:“不光如此,咱爹肯定半夜里就爬起来,跑到宣德门去守着,熬得两眼通红,等见了官家眼泪哗哗淌,官家就问:‘赵卿啊,何故流泪?’咱爹就一边抹泪一边哽咽道:‘回禀官家,老臣得知官家要驾临鄙府,激动得彻夜难眠,也不知官家何时出宫,干脆来这宫门外等候.’”

    赵匡胤宽慰道:“父亲放心,将来孩儿必定也能做出一番功绩,不会被旧友们比下去。”

    赵匡胤哑口无言,“没影儿的事,你少瞎猜!我跟李重进虽然经常吵嘴,但彼此间的关系还算和睦,毕竟当年同在柴帅麾下效力,也算是袍泽之谊。”

    “哈哈~十三岁又如何?还不照样是我二弟!过来,让哥哥我亲近亲近!”

    “总之,坤宁殿窥伺皇帝受命宝一事,绝对是个隐患,最好让李太后和张规闭嘴,否则将来说不定哪日就惹出祸来。”赵匡义正色道。

    赵匡胤笑道:“李重进是官家亲外甥,是这世上,为数不多的与官家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一,官家当然对他格外看重。”

    赵匡胤深深吸口气,点点头不再说话。

    赵匡义咧咧嘴,朝赵匡胤投去求助般的目光,赵匡胤眼观鼻鼻观心,装作没看见。

    忽地,赵匡胤笑脸一滞,呆了呆,低头转身快步往前厅里走去,动作一气呵成不带停滞。

    赵匡胤叹口气,默然不语。

    赵匡义抠着下巴想了想:“那就只能让李太后和张规永远闭嘴!”

    “唉~早知如此,当初广政殿事变以后,咱家就应该逃离开封,去邺都投靠官家.现在却是悔之晚矣!”

    赵匡义懒洋洋地道:“此事恐怕太后没有声张,否则早就追查到你头上。或许是太后不愿生事,没有跟官家说这事。”

    赵匡胤看了他一眼,忍不住伸手想要掐掐那张肉乎乎的白净脸蛋:“明明小毛孩一个,却整日里板着脸教训你大哥!”

    赵弘殷看了他一眼:“当时邺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定,哪家不想在官家面前表现一番?即便没有我赵家,也会有别家趁机响应,迎接邺军入城!

    赵匡义浑身不自在,露出谄笑:“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