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禁不起念叨-《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3/3)页
“把书信拿来我看。”
朱武轻轻在他后脑勺打了下:“别胡说,你个娃子懂个屁!”
查桧忙作揖道:“老夫人叫我查桧便可,回老夫人的话,这徐尚书可是位大官,名气大得很,都说他打小就是位神童,三岁写诗五岁做文章,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世间百姓多疾苦,光凭诗词歌赋解不了民生疾苦。
“夫人随我待客,可不要因为他们是平寒人家出身就有所轻慢。”徐铉叮嘱道。
吴友娣和朱武、杨巧莲被唬的一愣一愣。
很快,屋后传来一阵闷哼,窸窸窣窣的声响过后,潘美扒了那人的衣衫套在自己身上,又摸进屋翻找了几件干燥衣物。
虚掩的徐府大门打开,几名打灯笼的仆从从两侧走出,一名清瘦文士跨过门槛,看了看四人,快步上前揖礼:
当即,胡广岳凑近,压低声把周宪被抓送进聚景苑,周翎等人有可能要谋害周宗,再用刺客之名陷害他们的事情快速讲述了一遍。
暗沟连通一处废弃的池塘,算是聚景苑山下外景。
朱秀钻进果园,躲在一株梨树后远远观望。
仆从愣了下,什么重要的客人,竟然还要劳动夫人出面?
仆从不敢怠慢,一路小跑去后宅通禀。
想到朱秀,徐铉有些出神,笑了笑摇摇头,挥散脑中杂念,继续构思谏言书。
徐铉偶然间听闻此曲,当场内心受到震动,回府后将词句抄写下来,准备找人装裱,当作另一幅警示之作。
没有迟疑,徐铉叠好书信放到一旁,匆匆起身,吩咐道:“速去通知夫人,请夫人到前厅与我一同迎客。”
徐铉急忙拆开,展开信笺,凑近灯火仔细阅览。
朱秀一笔字风骨奇正,笔法新颖,徐铉称之为“秀体书”,他时常模仿之,却也只得皮肉不得精骨。
徐铉侧身让到一旁,客气地请众人入府。
自从李弘冀得了聚景苑,便荒废了山下修建的殿阁、池、亭台等等,拆毁后搬到半山腰重建。
胡广岳忙道:“小人正是!”
说罢,徐铉快步离开书房,往府宅大门赶去。
他们可从没进过官宦人家的宅邸。
徐铉听得神色几度变幻,额头后背冷汗直冒。
按照他的指点,朱秀和潘美从白子桥附近上岸,靠近聚景苑正门时往东北角一片滩涂地走,淌过一片齐腰深的芦苇塘,就能绕到聚景苑东北外墙。
诸位请,我们入府说话。”
朱家三人睁大眼齐齐发出惊叹声,这么一说他们就明白了,徐尚书当真是位大官!
吴友娣又忧心忡忡地道:“秀哥儿让咱们来投奔这位徐尚书,人家可是大官人,能理会咱吗?”
“原来如此。”王氏点点头。
朱秀抹了把脸上泥水,抱着双臂打了个寒颤。
马匹在徐府门前止蹄,一名黑衣男子翻身下马,急匆匆跑上台阶。
园林占地广阔,光是山脚下,为了从秦淮河引水挖掘的水渠就有六七条。
“朱少郎当真在江宁!”徐铉大喜,胡广岳都来了,朱秀肯定也在。
难不成见了鬼,刚才还暗自遗憾,离开泾州时没有跟朱秀多讨要几幅墨宝,转过头一封带有朱秀字迹的书信就送到案头。
有的年景雨水充沛,秦淮河水势大涨,修缮不及时的水渠时常被冲毁,毁了又建,建了再毁,反复不知道多少次。
以前徐铉梦想成为前唐李杜那样名传千古的文人,留下诸多传唱后世的诗赋,所以他醉心于当一名文人雅士,对于官场仕途一直保持淡泊心态。
最近江宁城里流传一首《众生曲》,词句朴实无华,却道尽了百姓生活不易,加之曲调哀怨悲鸣,词曲相得益彰,经由那些歌喉婉转的伎子唱出,更是让听者落泪,感叹民生之多艰。
半山腰可不止一座殿阁,依次往上,鳞次栉比坐落了好几座恢弘殿宇,不知道周宪究竟被带到哪里。
便在这时,聚景苑外,白子桥上突然冒起大火,一艘货船不知从哪里驶来,撞上白子桥燃起大火。
从半山腰望去,远远的,一团火光在黑暗里格外明显。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