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调职升官-《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朱秀好奇道:“此人是谁?”

    当年朱温为了充盈国库,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法,由朝廷钱买牛,派发给百姓,按户籍登记,想不要都不行,然后每年收取牛租。

    “呵呵,照此说来,你朱秀江宁之行,还是有些功劳的。

    以郭威的军事眼光,自然能看得出火器之重,不亚于传统军器,所以干脆成立火器监,专管火器研发制造。

    避免一场朝局动荡,也使得他们父子间关系大为缓和改善。

    郭威放任他在邺都胡作非为,朱秀猜测用意有二。

    李重进正是意得志满之时,这厮又是个浑人,万一柴荣在这种时候说出些泼冷水的话,恐怕会惹得这厮不快。

    最重磅之事,只有两件。

    午时初,大朝会结束,百官退朝。

    这样才方便后续调职升官。

    王殷是从龙元老,从刘汉朝起,在侍卫司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算上禁军里的实权大佬。

    把江南治政的弊病和优益之处全都指出,可谓一针见血。

    火器监,顾名思义,专管火器研制和制造生产。

    相信这条政令一出,大周天下将是一片欢腾。

    郭威看在老朋友又是从龙元老的份上,让他继续兼任侍卫司统帅。

    这番任命也算良苦用心,让他都管好火器监和军器监。

    不过报刊是什么玩意儿,名字让人耳目一新,想来应该是类似邸报之类的东西。

    朱秀无奈苦笑,他这个宣徽北院同知,连宣徽北院大门朝哪边开都还不知,就离任调往别处。

    大殿前列,几排朱袍官员队伍里,薛居正和王令温侧身朝朱秀揖礼,朱秀也急忙还礼。

    朱秀怔了怔,忙道:“微臣还未到宣徽北院上任过.”

    譬如从后梁时期,朱温盘剥百姓设下的“牛租”。

    一年年下来,不管这头牛病死老死,牛租一直存在,国库收来不少钱,却把百姓害苦了。

    恍然间,朱秀明白了,难怪郭大爷问他认为自己江宁之行有何功劳,就是要他把在江宁做的事说出来,让百官们知道。

    当老太监用高亢的公鸭嗓宣布任命,当李重进这黑厮粗声大气地跪地领旨,朱秀知道,郭威对于禁军的改革迫在眉睫。

    权,就是以低官阶暂代高职事的意思。

    柴荣还想叮嘱两句,被朱秀抢先一步岔开话题:“黑大王成了婚,有了家室,当真稳重了不少,连说话都不一样了,像个正经人!”

    署一级的官衙等级不高,但是高挂在中书省辖制下,直接与朝廷政策起草部门对接,这才是令百官震惊之处。

    有大批内殿直禁军将士都是从侍卫司调来,相当于左右手腾挪,看似影响不大,实则严重削弱侍卫司职权。

    我没事便找他谈天论地,时间长了,学问自然有所长进!”

    李重进道:“叫做翟守询,以前在宿州名不见经传,不过往后跟了我,一定会名扬天下!”

    或许在郭大爷眼里,我朱秀这块砖还真是好使,到哪里都能凑一凑。

    因为自己及时北上澶州和柴荣相遇,让柴荣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没有朝廷召见命令的情况下,擅离职守回到开封。

    众人一阵轻笑。

    柴荣笑了笑,轻声道:“官家对你寄予厚望,你又是初登高位,万事当戒骄戒躁,勤勉谨慎”

    郭威面挂淡笑,皇帝当久了,各种不要脸的阿谀奉承之言也听得多,已有几分免疫力,朱秀这点伎俩和王峻比起来,不值一提。

    老魏不愧是老熟人老朋友,关键时刻知道帮衬一把。

    接下来的朝会议程按部就班进行着,大多是郭威听取各部主官和三司使郑仁诲的报告。

    “是是~最主要原因,还是官家高屋建瓴,指挥得当,在关键之时派来王使司和薛侍郎,为我朝淮北争得数年太平。”

    放心就是,到时候把你大哥安排在小底军,有张抱一照顾,没人敢欺负他!你说是不是,张大驸马?”

    朱秀干笑道:“没有,只是名字与以前檀州一位故人相似。”

    命朱秀权知工部侍郎,都管两监!

    另外,朕听闻朱秀在泾州创办报刊,民间反响不错,朕打算效仿,在中书省下成立署一级类似衙署,专司负责报刊编撰抄录刊印,负责向朝野间传达朝廷决议,以正视听!”

    往后,吴友娣就算是脱离庶民行列,进入官僚贵族阶级,成为一位朝廷赐封的五品命妇。

    “往后重进执掌殿前禁军,护卫宫城和开封周全,当尽职尽责,万不可生出丝毫懈怠之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