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倘若李长吉还活着,也会惊叹于那化腐朽为神奇的下句吧。……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正在家中的小院里,一边看天幕,一边写自己的《温公续诗话》。 之前欧阳修写了一本诗话,如今,司马光想续写一下。 他正好点评到李贺的诗歌,纸上写着—— (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 听到天幕后,他沉默良久,抄录所有句子,然后评价道—— “此句一出,旁句尽废”。 很多帝王将相皆是愣住,阅历越多的人,越能感觉到其中真意。 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说尽世间轮回,说尽世间沧桑。 郁气消散一空,只剩下浩然之气。 天幕在各个时代引起轩然大波,却没有停下来看人间的喜怒,而是继续播放。 古青青说道:【居长安,大 不易。】 【李长吉称病辞了官,离开大城市长安,回到了老家。】 天幕出现新的画面,李贺的演员回到了昌谷老家。 他身材很细瘦,体质不好,成年之后还蒙受种种挫折,整个人暮气沉沉。 而且他多愁善感,心思细弱,多愁多病,跟林黛玉一样缠绵病榻。 他在家休养了一年多,身体才渐渐好转。 家里越来越揭不开锅了,经济越来越差,弟弟要远离家乡,去江西找活做了。 李贺心怀不舍:“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千里之别,就为了赚几口糊口的米呀。 弟弟叹息道:“哥,你好好养病,不用担心我。” 裸辞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李贺送走了弟弟,很懊恼自己的无用,思来想去,准备去谋个差事。 可是能做什么差事呢?他诗文写得好,也想考进士,可朝廷不让他考啊。 这时,他一个朋友说:“大唐又不是只有考进士当官这一条路,你为什么不试试投笔从戎呢?” 李贺瞬间想通了,念头通达:“昔有班超投笔从戎,今有李长吉弃文从武!” 于是,朋友张彻把他推荐给了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 李贺在节度使手下做了幕僚,过上了边塞生活。 古青青说道:【之前说了李贺跟韩愈他们关系不错,为什么没有投奔他们,在他们手下干活呢?】 【韩愈名气不是很大吗?怎么就给看中的人才安排了一个小官,然后就什么都不做了?】 【其实,这个时期,没什么背景的韩愈在仕途上没进步,依旧是个芝麻官。】 【他虽然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但是日子过得不怎么样,当官的钱甚至不够一家老小在长安的开销。于是他开发了一个副业——写墓志铭。】 【这种活需要才情、名气以及书法,韩愈三样都很绝,很多人就请他写墓志铭。韩愈靠着写墓志铭,搞点钱,供一家老小吃喝。】 【其实写墓志铭是被文人看不起的,这笔钱也被人称为“谀墓金”,毕竟是在赚死人钱嘛。】 【后来韩愈收了个徒弟刘叉,刘叉从前以乞讨为生,看不惯韩愈写墓志铭赚钱,所以把韩愈的钱给偷走了,还是理直气壮地说——反正你这是靠吹捧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我花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