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后将元春脸上的挣扎之意看在眼里,心里也是幽幽一叹,宫里这么多年,元春的性格还是一点儿没变,毫无出人头地争锋之心,尚怀孝母爱弟家族之情,她并不知,当家族将其送往宫中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是贾家的女儿,只成了一件工具罢了。 杨后心中倒是生了悲悯之情,不吝点拨道,“傻姑娘,你兄弟乃是宁国侯,如今圣眷正浓,若果然一心想要服侍皇上,皇上必然不会亏待你,也正因此,你若是想要出宫,本宫看在宁国侯为国操劳的份上,也会放你出宫,究竟何去何从,你自己想清楚了再回本宫的话。” 皇后两次“想清楚”的提点,令元春心中生出了极为强烈的出宫念头,她想念家里的祖母、母亲、幼弟,还有姐妹们,春日里她在后园子里放风筝,夏日里坐在小轩窗前弹琴,秋日听雨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冬日看红墙绿瓦枯枝上堆满了残雪,一家子骨肉聚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的事……这些,离她已经太过遥远。 宫里的岁月,每日里都是规矩,半点儿都错漏不得,她时时刻刻绷紧了神经,生怕行差踏错,自己葬身深宫无所惜,怕只怕连累了家人,令祖母母亲失望。 “谢皇后娘娘提点,臣女暂且只想在皇后娘娘跟前服侍,跟着皇后娘娘学些眼高手低,并无别的心思。”元春的心到底还是退缩了一些,她期待有个人能够给她拿个主意,帮她选择。 杨后点点头道,“待贾侯爷回来之后,本宫让你见一见你娘家的兄弟,你也可以问问侯爷的意思。本宫记得,你们姐弟俩也已经四五年不曾谋面了吧?” 上一次见面,还是元春服侍贾琮抄写《道德经》,姐弟俩守在一处三天时间,那是元春进宫后最开心的一段日子。 想起来,元春的眼中闪动着泪,她微微一笑,白皙如玉的脸上嫣然如霞,朝杨后道,“是有四五年不曾见面了,也不知琮哥儿如今长得有多高了?” 听元春这般唤贾琮,杨后的心里也就有了数,姐弟二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她脑海中不由得回响起了嫂子与她说过的话,“你在宫里无儿无女,生下年长皇子的几个都是和你一般跟了皇上的,她既有个这般了不得的兄弟,若存了这样的心思,你不如将她归拢在你跟前,若能一举得了龙子,这孩子你就当做自己的来养,将来也能得一个依靠。” 这也是她冷眼观元春,虽在宫中多年,却并不如别的女子那样,筹划积极,她倒好似像等着谁能推她一把,被动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这样心思浅薄的姑娘,其实并不适合留在宫中。 “待你兄弟得胜还朝,本宫就让你姐弟二人见一见。待那个时候,你让你兄弟帮你拿个主意。眼下,你就在本宫跟前伺候着,将来你主意定了,本宫再帮你张罗!” “臣女多谢皇后娘娘!” 元春再次叩谢,下去后,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前来,杨后问起,“皇上那边,御医怎么说?” “回皇后娘娘的话,御医说,皇上是积劳成疾,冬日里的风寒因不曾好生保养,一直到现在还不曾痊愈,若还不得断,将来怕留下病根!” 杨后听了大吃一惊,也就顾不得了,忙起身往前朝赶去。 她的嫡子夭折之后,便一直不曾得子,皇上那边似乎也没想要给她一个孩子的意思,她也知道皇上的心结,无非是当年废太子之事。 废太子出生虽不占长,却是嫡子,一落地,朝中那些迂腐文人们便纷纷上书请封其为太子。 废太子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还熟练弓马骑射,朝野内外文名令名齐备,数十年压得其兄弟不得动弹。 但,却是个品行不端者,残暴无德,秽乱宫闱,先是行欺霸皇嫂之事,后又引出与庶母通奸之罪,竟有杨勇之姿,万庆二十年,废太子诸般事暴露,太上皇欲行废太子之举,引得一场宫变,牵扯出一场父子兄弟之间的猜忌与自相残杀。 杨后想着,已经到了临敬殿门前了,她暂时收住了思绪,看着巍峨辉煌的宫殿,心底里不由得胆寒,若皇上一旦驾崩,往后她在这宫里又如何度日呢? “梓童来了?”皇帝歪在榻上,看到一身素雅衣衫钗环的皇后过来,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了笑意,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 皇后眼中噙满泪水,快走两步上前去,忙握住了皇帝的手,“皇上怎地不保重龙体?这国家事岂有一个了的时候?皇上夙兴夜寐,将身体熬成这样,臣妾看着心里真是难过极了。” 泰启帝抬手抹去皇后雪颜玉容的脸上滚落的泪珠儿,也有一时的感动,“梓童不必担心,这毛病应也是旧年积下来的,朕这两年得了宁国侯,日子可比前几年好过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