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砍头治病-《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第(2/3)页

    此时谢大夫已经施针三遍了,正用热布叠成巾,放在张大顺的脖子上做热敷,看到赵承回来,很是恭敬的点了点头。

    在谢大夫心里,已经把这位赵公子上升为华佗再世,扁鹊复生级的人物了。

    古代医道不分家,医即是道,道即是医,甚至连儒的根源也与医道同源,那就是易。

    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五行变化,道、医、儒都从易中走出了不同的分支,医与道更近一些,儒则稍远,但根都是相同的。

    许多儒生不但懂道,也懂医。

    古代还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也正因为医儒相通,所以才能在从政与从医之间从容选择。

    赵承让厨娘清洗大蒜,自己则把那套蒸馏器拿了出来。

    这套蒸馏器本来是他在榆林府找铁匠打造,送给张大顺的礼物,结果还真派上了用场。

    在蒸馏器的最远端,被赵承用剪刀剪去了碗口大的一片,用来覆在张大顺原本头骨破碎的地方支撑头皮。

    现在他仍然要用这套蒸馏器对烈酒进行再次蒸馏,直到把烈酒中的水分全部蒸出去,留下不含水的酒精。

    谢大夫对此也十分感兴趣,站在一旁观摩,但并未出声提问。

    那边厨娘已经把大蒜清洗后捣碎,用一个大陶罐装好,赵承把二次蒸馏得到的烈酒加热至微温状态倒入蒜缸中使其浸泡。

    谢大夫趁着这个时间连忙说道:“病人已经施完针了,但是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下这就告辞了。”

    他实在是很好奇赵承是如何把张大顺救活过来的,很想打开缠在张大顺头上的白布看一看,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

    现在赵承显然在制造着某种秘药,实在是不宜站在旁边观看的,所以谢大夫很适时的提出了告辞。

    回到医馆之中,谢大夫仍然忍不住感叹。

    古代撞柱而死的人很多,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撞完柱子之后脑出血,医生救不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