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相传古代有个老中医在找到徒弟以后,半夜激动地跑回家和他夫人说找到徒弟了,他夫人说你不是有儿子吗?他说不是,这个人顶五百个儿子。 而且找到徒弟之后,这个徒弟要真的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做徒弟的日常要替师父做一些杂事。 因为医术最重要的首先是医德,德是一种道德观价值观,不做事看不出来,所以有些师父以此来考验徒弟。 但是赵承没有这个想法,也不可能有这个想法。 以他来自后世的思维去思考,只会想着怎么把技术传播出去,至于传播给什么样的人,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就不在考虑之内了。 华医传世数千年,正是因为师承徒这种规矩太过严苛,导致许多医术和药方最后失传。 培养一个合格的徒弟太难了,而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徒弟,可能一次战乱就死掉了,于是传承断绝。 如果赵承想要收徒的话,也只会采取后世的做法,广为传播,甚至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报酬的免费传播,只有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才能形成孕育伟大思想浪潮的雏形。 但是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整理并传播出去,也是一个非常辛苦而且繁难的工作,赵承根本没想自讨苦吃。 既然董和宜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愿意学习,倒不如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他,也算是一件好事。 于是赵承说道:“既然你愿意拜我为师,我也愿意把一些知识分享给你,不过师徒名份这个就免了,我的要求是你要为我做一些事情。” 董和宜尽管还是非常想要拜师,但是赵承已经三次拒绝,在他看来,可能自己并不是赵承想要找的最为合适的徒弟,只能黯然起身。 “既然赵先生不愿收徒,那董某学到了这些东西,别人问起,又该怎么回答呢?” 华医传承的制度下,某个医生出徒了,可以给人看病了,人家都会说,这是谁谁的徒弟。 言外之意就是他传承的是某个医生的医术,这里面可能不但包含医术,还包含一些独门方剂,特殊正骨手法等,只有人家这一脉才会用,别人不懂。 董和宜这是怕他将来学到了之后,用这些赵承特有的技术给人看病,人家就会问,你用赵博士的医术看病,人家怎么没收你当徒弟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