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承一边吃,一边观察那个壮汉,发现他虽然眼睛在看着远处,但是喉头忍不住上下滑动,就知道一定是自己吃东西,引得这汉子馋了。 “喂,老兄!”赵承招呼那个汉子:“你不是已经有饼了吗,怎么不吃?” 那个汉子摇了摇头:“现在还不饿,等饿了再吃。” 赵承又问道:“这座绳桥我记得是修建于三十年前,当时县中有一位叫做蒙肃的人,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修成,你怎么说这桥是你修的呢?” 关于这座桥的事情,就记录在地方志里,因为蒙肃并不是出名的乡绅,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修桥。 他为了修这座桥,便上山采铁矿石,慢慢炼铁,再一点一点打成铁链,这座绳桥一共用了四条铁链,跨越五十多米奔腾的河水,用一人粗的木楔嵌到对面的山体中,非常牢固。 而这一切,都是蒙肃用一双手一点一点完成的,桥成之后,事迹传遍荣州,这才得以记入地方志。 那个壮汉听到赵承发问,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既然你已经过了桥,就快点走吧,问那么多做什么?” 赵承微微一笑:“据说那位蒙肃能以一己之力修桥,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现在你说这桥是你修的,又拦路索要路费,只怕是给那位蒙前辈抹黑吧?” 壮汉脸上终于流露出了羞赧的神色,特别是当赵承提到他的这种行为是给那位蒙前辈抹黑时,更是坐立不安。 看到壮汉的这种表现,赵承就越发肯定,这个壮汉应该跟那位修桥的蒙肃关系匪浅,说不定就是蒙肃的子侄辈。 对于地方志中记载的蒙肃,赵承很是佩服。无论在哪个年代,肯为众人奉献都应该值得赞扬。 现在原石县衙门散伙,朝廷甚至都没有补足缺额,估计是没人想要来这种地方做官,只有赵承这个县令和一个县尉,正是用人之际。 如果这个壮汉真是蒙肃的后辈,本性又不坏的话,赵承打算给他一些照顾。 “对了,说了这么半天,还没有请教这位老兄贵姓啊?”赵承故意问道。 壮汉这次真的羞愧无地,也不答话,只把他刚刚要来的那一盒饼又递回给赵承:“这饼还给你,你不要再问了。” 赵承没有接饼,而是故作惊讶的问道:“哎?你怎么不要了,这个饼是过桥费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