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典论-《三国骑砍》
            
            
            
                
    第(1/3)页
    裴俊南下时,魏国使者团队部分成员以私人身份也南下象邑,准备在这里进行一些学术上的讨论。
    正好廖立、虞世方、蔡昭姬也要搜集北方的史料,很重视这次会面。
    战争短期内很难爆发,如果再一次爆发,许多史料、文籍又可能经历损毁、遗失。
    而袁奥这些人在北方拥有广阔人脉,为了缔结友谊,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这些家族肯定愿意出力气搜集史料。
    这种文人、史官之间的交流,怎么能说是沟通敌国?
    阮籍跟随袁奥抵达象邑,他在漓江边散步,远远可以看到修在山坡上的卫率小学。
    至于为什么修在远处的山坡,据说是坡上蚊虫较少,气候更为凉爽。
    今年实在是太过燥热,中原干热、荆州闷热,只有进入湘江,溯游而上时才感到凉爽。
    更是因为岭南酷暑,北府开发岭南的迁移计划也不得不延迟、取消。
    气候恶劣,或许也是一件好事……起码国力恢复缓慢,会延迟战争的到来。
    战争很不好,阮籍对此充满抵触情绪,可又不得不适应。
    汉军北伐时,魏军连战连败,曹丕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不得已只能迫使曹魏勋贵、大族子弟开始强化训练军事素养。
    曹丕在推动军事教育,士族嗅觉敏锐,最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阮籍跟所有同龄士人一样,也开始学习剑术,强化技击。
    阮籍被远近景色所吸引,他和绝大多数南下士人一样,不知道袁奥带来了什么。
    袁奥带来了曹丕写给田信的信,这是‘一部’著作,以书信的方式写给田信。
    内容以阐述、表达对文化、潮流发展的看法为主,有许多曹丕对时代、文化的看法,也有许多曹丕拿不定看法,咨询田信的段落。
    这部‘信’,意在跟田信深入探讨文化。
    这是写在纸上的信,两匣纸张写的满满,难道其中真的全都是文化相关的讨论?
    虞世方不信,可还是迅速转发到岭南,交付田信手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