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云六镇-《三国骑砍》
            
            
            
                
    第(2/3)页
    等后来于禁、庞德驰援的许都中军、关陇援军被水淹后,整体局势就彻底崩了;若不是曹仁死守樊城争取了宝贵的半个月时间,等来了孙权请降、淮南二十六军后撤到豫州,否则那当时就全局崩解了。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外军缺乏作战的士气。
    不止是屯田制范围下的外军,就连一些中军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中军的士家聚集生活在都城区域,家庭财产、成员人身权利受到基本的保护,所以中军的战斗力相对高一些。
    而外军的战斗力,真的不能指望。
    很多时候,不是将领缺乏勇气,而是真的不敢去打。
    特别是面对斩将夺旗的田信时,任何一个主将被杀,其麾下吏士失去约束,会迅速瓦解、奔逃;甚至发展到最后,已经到了将领无法约束、驱使、率领吏士去跟田信对垒的地步。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就是魏军的致命要害,当无法以军队规模恐吓对方时,当无法使用汉朝廷名义联合军阀部队作战时,仅靠各个精锐部队去打……夏侯渊、曹仁就是榜样。
    后来的曹真、夏侯尚也都是例子,整个魏军绝大多数军队的基层吏士没有作战的热情,持抵触、敷衍态度。
    如果把汉军封锁在益州,那依靠庞大的体量和最强的人口繁衍基数,可以不断的容错,能把老一辈汉军骨干耗死;至于吴军……魏军从未正眼看过这些鼠辈。
    可惜,决定天下命运的襄樊决战里,汉军横扫魏吴二军。
    再然后,骄横大意的魏军忽视了内部的问题,继续跟北伐的汉军硬碰硬,碰来碰去都给碰碎了。
    这些年以来,即便魏国君臣有心改革弊端,可每年不是打仗,就在为打仗做准备。
    到目前,已经具有改革的外部环境,是否要执行改革,改革力度的把握,就是曹魏朝廷争论的重点。
    曹丕待在铜雀台也躲不了多久清闲,临近终末,重量级的朝臣陆续前往铜雀台表达看法。
    就这样,曹丕戴着茶色墨镜分别接见,好在结果值得欣慰,董昭、裴潜、傅巽、蒋济等人纷纷表达改革意愿,区别只是规模大小。
    最后来表达意见的是刘晔,他始终是一副深谋远虑的模样,见曹丕时表现的非常为难。
    曹丕略感惊诧,摘掉墨镜审视刘晔:“卿即难言,何复至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