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为什么,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作死?-《我在大明割韭菜》


    第(2/3)页

    而里甲中,又有无数家族组成。

    家族里有家规,族长管理整个家族。

    实际上,底层的生产力,就是掌握在里长和族长手里的。

    张晨如果后期要在大明朝推起工业革命,就必须要有生产力,而生产力被束缚在一层层依附关系上。

    所以基层的权力架构是必须要改的。

    现在村这个级别的被推出来后,各个里甲被村统一管理。

    一个村下面管理8个里甲,村长由朝廷指派,属于朝廷的官员,官阶是正九品。

    不仅仅配置了村,8个村为一个镇,镇有设立镇长,官阶正八品。

    这就是后世的标配了。

    这套行政制度其实是要将权力深入到基层。

    那么勤学好问的读者问题又来了。

    古人真的这么蠢,不知道这么设置?

    要知道,中国的古代行政,是世界上最精细化的行政了,这个时代的欧洲和中东,在行政管理上,都被中国碾成渣渣。

    举个例子,大明朝的南京城有一百七十万人口。

    要管理这么多人,不出问题,就得在行政、文化上非常精细化。

    而同时代的欧洲,佛罗伦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也就十来万人口,这已经到他们的管理极限了。

    如果欧洲某个城市人口突然到了南京城那个级别,会直接爆发战争,让战争做人口重置。

    既然中国古代的管理已经那么精致了,为何古人不设置镇长和村长?

    答案只有一个:生产力的局限。

    没错,是生产力的局限。

    生产力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交通上面。

    此话怎讲?

    明朝有1427个县,每个县配置8个镇长,就需要11416个镇长,每个镇配置8个村长,村长人数要达到91328个。

    这只是村镇的基层官员,这个数目,基本上和目前大明朝所有行政官员人数要持平了。

    如果真的这样配置,相当于官员人数直接翻倍。

    这还不算村镇里日后其他的编制,例如所长一类的。

    最重要的还不是人数问题,而交通的局限,导致县里和各镇各村的沟通会非常慢。

    设了等同于没有设。

    所以,无论是唐还是宋,还是明,都是没有镇长,也没有村长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