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新商业和科技树-《我在大明割韭菜》


    第(2/3)页

    乾元堂一个月的流水20万两,净利润能高达10万两。

    杨嗣昌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为皇帝赚了大钱。

    一个月10万两的净利润,一年就是120万两(约7.8亿元)。

    这绝对够一个军镇一年的军费了。

    崇祯说道:“净利润控制在20%即可,不必贪多,把价格降下来,把产能提上去。”

    “朕给你一个目标,明年香皂的价格将到400文一块,保证净利润在20%。”

    “牙膏的价格保证在500文一份,也是同样如此。”

    “陛下,既然目前的价格很多人愿意买,为何还要降价?”

    “朝廷做生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国营商社要为天下商社开一个好头,明白吗?”

    “陛下圣明仁德,臣明白了。”

    “南京城、苏州城、杭州城、开封、武昌、荆州、成都,都开起来吧,就按照目前北京乾元堂的那一套流程来。”

    北京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

    从前端的店面,到后面的制造厂,再到后端的物流供应,再到终端的原材料采集。

    这是一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些新的人才。

    这是新商业的雏形。

    这种是可以在各地复制的。

    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新商业先走出去,二是的的确确有收入。

    等到后期的新基建拉起来后,刺激刺激消费,消费品必然是大涨的。

    “朕给你个新的官职,商务部大卿,与尚书平级,正二品。”

    杨嗣昌有些震惊,这是商务部是做什么的?

    为何从未有过这个衙门?

    崇祯见杨嗣昌有些疑惑,说道:“商务部,以后统管天下商社,商社的成立、注销,商业规则,都由商务部出台政策。”

    “你可以理解为新商业,只不过现在新商业还只有乾元堂和制造局。”

    “朕将这件事交给你来办,你现在先去南直隶,南京城、苏州城,去那里督办南京制造局和苏州制造局,并且成立乾元堂,按照北京的模式来建立即可。”

    崇祯倒是很耐心,毕竟是对杨嗣昌来说还算是新东西:“不必着急,一步步踏踏实实建立起来,拿朕的圣谕过去,各地官府都配合你。”

    “臣领旨。”

    “好,你先下去吧,明天去吏部领官印。”

    “臣告退。”杨嗣昌心情激动,差事办好了,现在有新的差事了,而且还升了官。

    等杨嗣昌走后,崇祯又让人将王徵找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