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今天没有正式的学术内容。 上午祭拜文庙,下午开幕庆典。 在连续好几人讲话之后,接下来便是文艺汇演。 “咚咚咚……” “呜呜呜~~~” 战鼓敲动,号角响彻,仿佛瞬间来到战场。 一群舞蹈演员,穿戴纸糊的盔甲,手持刀枪踏步而出。 谢衍顿时欢乐得很,这尼玛大型歌舞表演啊,似乎在用音乐和舞蹈演绎某场战斗。 《大明太宗破阵乐》! 唐代《秦王破阵乐》的曲谱,已被瀛州总督从日本寻回。但只寻回了其中的琵琶曲,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秦王破阵乐》属于燕乐(宴乐)。 燕乐是融合了雅乐、清乐和胡乐的一种杂乐。 而且这里所谓的“胡乐”,地域从甘肃一直延伸到波斯,甚至还包括高句丽和印度音乐。 雅乐,很多人都听说过,是从先秦流行到两汉的音乐,此后一般在严肃场合使用。 清乐,是以雅乐为基础,在东汉兴起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晋室南渡之后,又融合了吴乐(江浙)和西乐(荆楚),从曹操到陈后主等君王都非常喜欢。另外,一部分清乐也能用于宫廷、祭祀等场合。 燕乐,当然是隋唐兴起的,属于世界音乐大融合,隋炀帝和唐玄宗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隋唐到现在的大明,民间一直是清乐和燕乐并行。 而且,不管吸收再多的胡乐,音乐理论方面始终以“五音十二律”为核心。 七声音阶当然也有,五音变一下就出来了,就连雅乐都属于七声音阶。 十二律始终在做细微调整,从先秦到大明,大幅调整至少在三次以上。但接近绝对平均的十二律,直至三十年前才算出来。 算出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家兼数学家,此刻就坐在大礼堂第一排的侧方。正在演出的《大明太宗破阵乐》,也是此人借照《秦王破阵乐·琵琶曲》进行的再创作,使用古今中外总计二十四种乐器演奏。 舞台之上,音乐开始变得低缓。 一些舞蹈演员踉跄倒下,手里的刀枪也落地了。他们互相搀扶着捡起兵器,先缓缓前进,又徐徐后退,似乎战斗并不顺利。 继而又以古琴为背景声,竹笛吹奏出田园气息,表达将士们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眷恋之情,又鼓励着他们为了故土亲人浴血战斗。 蓦地,二胡模仿出尖利的战马嘶鸣声,继而琵琶的声浪一声高过一声。 这是太宗皇帝亲率骑兵加入了战斗。 音乐变得更加激昂,战鼓和号角声再起。琵琶和古筝的声音交错,似乎在模仿两军对垒厮杀,那些舞蹈演员的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大。 “破!破!破!” 舞蹈演员齐声大喊,琵琶声渐渐压过古筝,战鼓的鼓点越来越密集。 十多种乐器开始大合奏,明军已突破一处敌阵,各种乐器声音混杂,演绎出兵荒马乱的战场氛围。 “杀!” 明军开始全面突破,敌人正在四散溃逃。 音乐变得欢快起来,以琵琶和二胡为引导,七八种乐器随之跟进,仿佛明军已追杀敌军上百里。 高潮过后,音乐再次舒缓,甚至还带着点哀愁。 舞蹈演员互相搀扶,既在庆祝战斗胜利,也为战死的同袍悲伤。 “大胜,大胜!” 战马嘶鸣声再度响起,太宗皇帝生擒敌酋归来,些许哀伤瞬间一扫而空,音乐变得更加恢弘壮阔。 “啪啪啪啪!” 台下掌声雷动。 谢衍也跟着拍巴掌,他以前不喜欢这种歌舞,此刻却被调动情绪仿佛亲临战场。 一个名叫杨麟之的老头儿被请上去独奏,正是十二平均律的测算者、《大明太宗破阵乐》的谱写者。 此人是朱熹的再再传弟子。 这个时空的朱熹,不但官至工部尚书,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事实上,另一个时空的朱熹也是科学家,可惜被人熟知的只有理学和扒灰。 随便挑几样来说吧。 历史上真实的朱熹,在山上发现螺类化石,说这是低地变成了高山。 他还给弟子写信表达疑惑,说福州赵氏测北辰与地面夹角为20度,自己测出来的却是24度(两人都是正确的,观测纬度不同而已)。并继续用浑天仪观测,得出北极星的位置不在北极。 他还设想过一种假天仪,把整个宇宙设计成巨大的球体,球体内部标注星辰位置并可转动,自己钻进球体就可观测星辰运行。 他还说雷电是气互相摩擦挤压造成的。阴阳气体相撞就下雨了。彩虹是阳光散射雨气而形成的。 另外,朱熹还研究数学,并用数学方法测定音律。 朱熹说格物致知,他是真的在格物啊,而非王阳明那样盯着竹子傻看。 这个叫杨麟之的老头,朝台下学者作揖,随即抱着古琴说道:“献丑了。” 叮咚声响,高山流水。 这一曲《高山流水》,是杨麟之根据唐代的四段《高山》、八段《流水》,自己再重新糅合修改而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