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单身租房住,没那么大规矩。 魏仁甫稍微欣慰了些,苦笑道:“是啊,我还有很多学生。你们还年轻,借着这次机会,可以出很多成果。我老了,也该回家抱孙子了。” 全部比谢衍那台“初号机”更精密! 一个老头子看着实验计算数据发呆,他正是化学学会的副会长魏仁甫。当初毙了谢衍的分子论文,后来又主动把论文通过。 妻子关秀娘从屋里走出:“这离吃饭还早呢。” “郎君,做实验太有意思了……”宝钗开始巴拉巴拉一顿说。 屋里还有几个化学家,此时此刻都看向魏仁甫。 李敏求说:“前两日,三座水泥窑的结构都略有改动,听说烧制时进料也改过了。其中一座烧出来的很好,但谢学士还要继续改进,说烧得尚显不够均匀。” 屋里继续忙活着,李敏求一直没走。 李敏求虽然搞不懂在干啥,却一直在偷着乐,感觉儿子能学到真东西。 关秀娘闻言大喜。 男随谢长寿,端着磨细又筛过的水泥熟料,走到李敏求身后说:“麻烦让一让。” 魏仁甫正式递交辞职信,卸去化学分会副会长职务。 这些实验,多按照以往的原子、分子学说进行,所得出的实验数据非常混乱。有两组化学家,提议用谢衍的分子学说重新实验,目前已经在排队等着用天平了。 关秀娘好奇道:“有眉目了?” 如果他还年轻,自然可以重头再来。 曹黯说道:“老师还有别的很多成果,而且培养了那么多学生。老师若是笑话,那我作为学生,岂不也成了笑话?” 李敏求亲自把信送过去:“谢学士辛苦了,今日我特地让厨子加了两道菜。” 李敦实转身问道:“爹,怎么了?” 走出大楼,阳光格外耀眼,刺得魏仁甫双目不能睁开。 曹黯挽留道:“老师……” 皇家学会,最好的一台天平,被留在这里使用。 不少学者猜测,谢衍那套分子猜想可能是对的。其中一些学者,正在用此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推算。 谢衍拱手道:“多谢。” 魏仁甫说道:“你们忙吧,我先走了。” 这封信是朱世镕寄来的,他说自己等不及排队,已回开封聘请能工巧匠,照着天平图纸自己打造。 吕概说道:“现在不论什么学者,都是统一学士称号。今后可以按照研究内容来细分,先分为文、理两大类学士。理学士方面,又以学术和技术来细分。谢衍此前的就是技术类学士,现在的成果算是学术类学士。” 老会长哭笑不得:“就因为他一人,把学士制度都改了?” “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吕概说道。 老会长叹息:“少年天才啊!”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