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禅意-《妖下之恋》


    第(2/3)页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故有厌离五浊、欣乐净土的信仰!

    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有一个“二河白道”的比喻:有个人往西而行,却见路中有两条深不见底的大河,一边是火河,一边是水河,而水火之间则有一个“白道”。

    受到水火两河的波浪和火焰的侵扰,这个行者想向西而行,恰好又遇到恶兽的贼匪的追逐,他想,如今回头也是死、停在白道中央也是死、走到河里也是死,只得走上这条“白道”。

    当他走上这条“白道”,就听见身后东岸有人高声大喊:“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