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朱樉爱屋及乌,下丘村的孩子跟他成了朋友,其他的孩子他看着也顺眼。 下丘村的孩子有糖,一般是饴糖揣兜里,裹至少六层糯米纸防止融化。 朱樉管好朋友们借,好朋友说拿走就行,别说借。 于是朱樉在给糖的过程中经历了‘你为什么给我们糖吃’、‘你是不是有坏心思’、‘想骗我们的拉拉秧穗子’、‘我们不需要你富贵人家怜悯’等言语冲击。 他不生气,反而觉得很难过,还是下丘村的朋友积极站出来为他解围。 对质问反驳:你们以为你们是谁啊?给伱们糖吃是怕你们没吃饭饿倒了,我们这么多人有坏心思直接抓你们不好吗? 拉拉秧子有啥可骗的?我们不是怜悯你们,是因为我们就是收这个的人。 所以最后一句话才最管用,十一个孩子把篮子放到地上,接过糖,开心地吃起来。 朱樉跟着高兴,自己给糖,大家都吃,不被人怀疑了。 他扭头看向跟在他身边的里长:“这是为何?” 里长蹲下,用指头在地上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朱樉知道这个话,他学过的,现在纳闷。 “秦王殿下,此事说来话长,其意难明,各有争论,如……” 里长开始讲解这十几个字如何断,憨憨教的,里长自己看完都茫然,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他此刻只能把所有的意思全讲出来,故此朱樉听懵了。 他看着地上的字,终于明白里长为何先写而后说了。 “朱里长,具体是哪一个?”朱樉好纠结。 “需用哪一个,就是哪一个。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义……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即兵法有定而时无定,是以,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里长给朱樉讲,你别管有多少种解释,你觉得对于你来说用哪个,那么你所用的解释就是对的。 纠结于最后的解释有什么用?咱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宣传和利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