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下丘村在整个南京送绿豆水,朱樉说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中暑,朱闻天不可能无动于衷。 下丘村就应该如此做,如企业回报社会一样。 不管是哪一种意识形态国家,也无所谓何种体制,即便中华文明的古代,都是有钱人要回报社会。 在中华有人信佛、有人信教、有人讲良心。 不管哪一种,修桥补路的事情从未断绝过,至于后来官府不允许,甚至抓人,呃……要相信官府一定有道理。 眼下大明,下丘村免费送绿豆水,没人来查什么证。 额外招的工,放出去到二百个固定地方送水,和一百流动送水车。 现在南京的百姓人口超过五十万了,军队少了,挪出去打北元了。 不过针对五十万人口,三百个送绿豆水的位置足够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傻乎乎的大热天跑出来。 一般都是干活的人,开店的人不用管,年岁大的在家里呆着,年岁小的也在家。 像种菜地的,都是早上很早起来,趁着太阳没到高处,先把菜摘了,到市场和其他地方卖。 他们自己会准备水桶打河里的水,自己喝,也淋淋菜,给菜上盖草席子遮挡阳光。 中午的时候躲到阴凉的地方,下午再卖一会儿,傍晚前到菜地给菜浇水。 不懂的人疑惑,中午的时候热,为什么休息躲着不去给菜地浇水? 这样的人种不了菜,他们没想过那么热的时候浇的水也热,然后把蔬菜根给烫死了。 水传导温度比泥土快,有的植物本来正在努力适应,结果水一来,先热后冷再热…… 炎热的季节,就没见过大晌午灌水浇菜地的,都是选早晚。 一般傍晚比较好,夜间相对气温低,早上的话,得很早才行,但那时正好摘菜来卖。 这等事情种菜的百姓知道,无须别人教。 “大娘,你咋不去巷子里躲躲,桥上不行的,喝碗绿豆水吧!” 推着车走的人在小桥上停下,给这里卖菜的人提供绿豆水。 “这么多菜,我搬过去,什么时候搬回来?卖不完,带回家?” 老妪头上戴个斗笠遮阳,面前的地上铺一层草席,蔬菜放在上面,又盖一层草席。 盖的草席上面放几种菜样,让人知道卖的是什么。 她旁边放两个水桶,屁股下面坐一个扁担,不时用小的葫芦瓢舀一点水淋在草席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