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装绅弄鬼》
第(2/3)页
既然魂是指人的阳极,那阳极怎么能回收到六道轮回呢?这方面看法很多。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看法:魂和魄都是人的精神和灵魂,一般情况下是魂主宰一个人的行为,但魄的力量其实也很大——只是一般不显现而已……”
于祖佳和石苓人对望一眼,守望禅师的说法居然和石苓人的测度颇有相似之处。
更惊人的还在后面,守望禅师续道:“大概是……所谓的潜意识吧!”
两个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老和尚,守望禅师哈哈大笑,“别看我这样,也是出身书香世家,读过洋书的,知道波尔吗?我和他谈笑风生啊!”
在古色古香、禅味清雅的小房间,听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说西方科学,石苓人和于祖佳都有何如梦渚的感觉。
守望禅师还在娓娓而谈。
东方说魂魄,西方谈意识。什么才是意识呢?这是被哲学家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但在科学界的反应却相对冷淡。在心理学界,以沃森和斯金纳等人所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通常乐于把精神事件分解为刺激和反应来研究,而忽略无法用实验确证的“意识”本身。
的确,甚至给“意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都是困难的,它产生于何处,具体活动于哪个部分,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都还是未知之谜。人们一般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并非大脑的所有活动都是“意识”,事实上大脑的许多活动是我们本身意识不到的,我们通常只注意到它的输出结果,而并不参控它运行的整个过程。譬如当我的耳边响起《童年》时,我的眼前突然不由浮现出我在孩提时代的童年时光……没错,老罗曾经一度遁入空门,我还曾经给他讲经说法。
但我自己一diǎn都不知道我的大脑,是如何具体地一步步完成了这个条件反射般的过程,这是在我的“下意识”或者说元意识中完成的!有时候我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另外,许多人也承认,“意识”似乎与世人的“注意”密切相关,它同时还要求一定的记忆能力来完成前后连贯的动作。可以肯定的是,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不是脑的一部分的作用体现呢?看起来应该如此,但具体哪个部分负责“意识”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大脑,因为大脑才有种种复杂的交流性功能,而掌握身体控制的小脑看起来更像一台自动机器。世人在学习游泳或者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总是要战战兢兢,注意身体每个姿势的控制,每个动作前都要想想好。但一旦熟练以后,小脑就接管了身体的运动,把它变成了一种本能般的行为。比如骑惯自行车的人就并不需要时时“意识”到他的每个动作。事实上,世人“意识”的反应是相当迟缓的,有实验报告说有半秒的延迟,当一位钢琴家进行熟练的演奏时,他往往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已经不能称作“完全有意识”的行为,就像世人平常说的:“熟极而流,想都不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后天学习的身体技能往往可以保持很长时间不被遗忘。
也有人说,大脑并没有意识,而只是指挥身体的行动。在一个实验中,可以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使得试验者的右手运动,但试验者本身“并不想”使它运动!那么,当世人“有意识”地想要运动自己的右手时,必定在某处由意识产生了这种**,然后通过电信号传达给特定的皮层,最后才导致运动本身。实验者认为中脑和丘脑是这种自由意识所在。但也有别人认为是网状体,或者海马体的。很多人还认为,大脑左半球才可以称得上“有意识”,而右半球则是自动机。这些具体的争论且放在一边不管,站高一diǎn来看问题:意识在本质上是什么东西呢?
老和尚不打诳语,它是不是某种神秘的非物质世界的幽灵,完全脱离世人的身体大脑而存在,只有当它“附体”在世人身上时,世人才会获得这种意识呢?显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不会认同这种说法,一种心照不宣的观diǎn是,意识是一种结构模式,它完全基于物质基础也就是世人的脑而存在,但却需要更高一层次的规律去阐释它。这就是所谓的“整体论”的解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