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天神下凡-《装绅弄鬼》


    第(2/3)页

    他封禅泰山除有根深蒂固的祭天求神的传统中,还有着三个方面:一是治政之因。秦征服天下后,六国贵族的抵拒权势其实没有平息,仍在几次经营推翻秦王朝。祖龙对六国抵拒权势的残暴弹压和沉重的经济承担和无遏制的徭役,都使得抵拒情绪日趋下涨。始皇帝敏锐地感遭到了那一diǎn,所以封禅来夸示国力,平稳统治,加强帝国的同一四海。二是学神仙,祖龙多次派人到东海往寻求不死药,虽然他更相信泰山上住着天庭的神,到泰山封禅便可以求得长生不死,以至成为神仙。三是回归故城的潜熟悉之因。始皇帝的先祖本是东夷人,他有着回归故城的心结。

    始皇帝封禅并没有使他羽化,以至也并没有在治政上帮了他几闲,他期视借封禅以实现山河永固并传之万代千秋的目标,而仅仅12年后便在大泽起义的狂涛中灰飞烟灭了。然则,他的封禅泰山时留下的无字碑却仍在供人凭吊与遐思;更初创了有正史以来人间帝王封禅泰山的先河,并使得后世有做为的天子心向泰山,把泰山视做天的象征用以评判本身的功过长短,泰山得以在必定水平上起到了遏止天子随心所欲的做用,使他们念到“天意”,而没有敢太过逆天行事。

    从三代之治,周八百年,明君、昏君、暴君很有规律的从泰山内进进出出,只不过进去的时候精神抖擞,出来的时候耷拉着脑袋一副半死不活模样。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封禅!至于寡人一生南征北讨,不辞辛劳地为子孙打夯,结果又如何?寡人一手构建的大汉盛世,究竟延续了多久?寡人临终时托付的大臣是不是靠得住?寡人不遗余力地为子孙贻谋,是否得到了子孙的遵循?还有……太子、和其他英年早逝的儿子。

    他们是我唯一的亲人,泉下有知,他们会不会找到我,质问寡人是为了什么才会在子孙的生命中缺席这么久,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要问寡人,哪怕死都想要知道。”寡人想到这里。眼里再次涌出汹涌的泪光。

    寡人极力想避免的事情最终有没有发生?越不让寡人看,寡人越好奇。

    尤其是想到当年秦始皇的故事,寡人居然感到热血沸腾。

    记得第一次,庙里的神巫说什么也不敢揭开神人遮盖,跪在地上说:大王杀了我哪!大方士也极力劝阻。寡人不高兴了,索性自己上庙台,伸手去揭无字碑遮盖把他们看得目瞪口呆。

    在打开遮盖前,寡人还是停顿了一下,心里念叨说:不是我存心冒犯,实在是对始皇帝一生功业心生艳羡。寡人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千生万世在眼前走马灯一般度过,但是每一生每一世都做着同一件事,担任人间天子,带领人类走向未来。很多时候,寡人渴望牺牲自己拥有的一切,只要这不断牺牲的噩梦彻底结束。

    控制不了自己。

    然后激动地掀开了遮盖……寡人几乎看到了突然亮起了奇异的光华。光怪陆离的玄美图案一下子充盈了寡人的视线。这些图案像宝相佛图,像极光彩虹,像一切人间至美的景物。寡人感到自己就好像在沙漠上看到海市蜃楼的旅人,心中充溢的全是五体投地的崇拜。

    然而什么也没有。

    一股发霉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乎把寡人熏得跌下庙台。

    始皇帝的碑文早已被风霜侵蚀得面目全非了。不,原本就是空白!“我的器量还差得远!”寡人想到这里,忽然回忆起刚才在脑海中涌现出来的图面,那无数上古名将和传奇人物的形象再次走马灯般闪现。

    这不是天罚,只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秦始皇泰山立的本来就是无字碑。毕竟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寡人望着丑陋的碑文,心里极度失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代天命所归的帝王缘悭一面,而且……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神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我怎么连秦始皇的运气都没有?挥挥手说:还是盖上遮盖哪!美丽的幻想都是看到真面目时破灭的。“光是想起它就已经让我按耐不住了,回味以后,已经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寡人露出回忆的姿态,“感觉至今为止的人生好像在脑海中转了一圈,那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吧。”

    但美丽的幻象还在!寡人在行宫里唉声叹气:我怎么觉得梦中那女人如此活生生的呢?又下了道圣旨,要各诸侯国进献美女。

    哪个诸侯国做的好,就有”减少朝贡”之类的奖励,大方士心里暗暗高兴。

    他想当然地认为:寡人既然没有见到神人的真面目,那他就可以继续留在宫中了。

    他忘了宿老告诉他的是”天子去朝拜封禅台他就要离开”,而不是”见到神人面目当然,主要还是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天朝的卜者。

    不愿轻易离开。

    人都是有惯性和惰性的。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历史的选择。

    20多天后,寡人刘彻泰山封禅返长安途中路过韩亭,那小女已是十六。寡人知道他们的把戏,不说这拳夫人的神话还罢,此话一出口寡人更觉得哪里有问题,寡人见多识广,整个事件的经过如走马灯一般在脑海中闪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