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配电网自动化-《工业为王》


    第(3/3)页

    所谓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结构信息、配电网运行的实时信息和离线信息、用户信息、设备信息、地理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对配电网络在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管理。

    到了付新穿越前的那个时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已经很厉害了,它的应用与实施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基于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系统(Fa),其主要设备为重合器和分段器,不需要建设通信网络和主站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故障时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健全区域恢复供电。

    这一阶段的配电自动化技术,以重合器与电压时间型分段器配合模式和重合器与重合器配合模式为代表。这种实施模式其实仅仅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馈线自动化功能,以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第二种是基于通信网络、馈线终端单元和后台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应用系统,一般由主站系统、终端设备和通信系统组成,主要包括配电运行监控(DscaDa)、馈线自动化(Fa)、配电高级应用(DPas)、配电仿真培训(DDTs)等功能。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能起到监视配电网运行状况和遥控改变运行方式的作用,故障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这种实施模式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模式之一,这也是将来国内建设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模式。

    第三种是没有实时应用只有配电管理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其主要实现配电自动化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自动成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工作管理(Dm)、停电管理系统(oms)、故障投诉管理(Tcm)等。

    这种实施模式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配电网的管理工作效率,对供电可靠性没有明显的作用,这种模式就算是到了付新穿越前的那个时候,国内的应用也是很少。

    第四种是集实时应用和管理应用于一体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能覆盖整个配电网调度、运行、生产的全过程,还支持客户服务。主要包括配电运行监控(DscaDa)、馈线自动化(Fa)、配电高级应用(DPas)、配电仿真培训(DDTs)、自动成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工作管理(Dm)、停电管理系统(oms)、故障投诉管理(Tcm)、负荷管理(Lm)、需求侧管理(Dsm)等功能。

    一般由若干系统的应用集成而成,比如上述功能中的DscaDa、Fa、DPas、DDTs等属于配网调度自动化,am/Fm/gIs属于企业资产管理,Dm、oms属于供电生产管理,Tcm属于用电客服,Lm、Dsm属于负荷管理,通过这些不同系统的应用集成,达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集实时与管理为一体的配电管理系统。

    相对于调度自动化和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起步较晚,尤其是在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其实仅仅还存在于实验室当中,实际应用其实还没有起步。如果排除付新这只穿越的蝴蝶,国内配电网自动化其实要到一九九八年之后,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范围开展,才会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掀起了第一轮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热潮。(未完待续。请搜索,更好更新更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