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承乾可以很轻易地量出九十度角,与四十五度角。 而工匠多是凭借经验,在直角的两端做标记,找出太子殿下所谓的两个四十五度。 工匠们不知道什么是四十五度角,他们一般习惯地称为对角。 “皇兄!” 远处传来呼喊声,李承乾抬眼看去,就见到了两个弟弟快步跑来。 李治与李慎很多时候都是跑着来的,李承乾也习惯了他们这个德行,一直都是来如风,去如动兔。 等他们跑到了近前,看着他们额头的汗水,李承乾道:“跑慢点,小心摔了。” 李治擦着额头的汗水,道:“弟弟来看看皇兄。” 现在太液池边已没有盯梢的太监了,父皇多半也不会再派太监来。 “父皇让你们来的?” 李治道:“父皇说皇兄在太液池造房子,弟弟便想来看看。” 李慎解释道:“弟弟想来帮皇兄。” 李承乾手中看着刚锯下来的木料,用尺子确认切割面的平整,低声道:“造房子又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看着两个傻乎乎的弟弟,李承乾吩咐道:“帮孤将这些木环都挂上。” 李治好奇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挂窗帘。” 继续忙着手上的活,李承乾侧目看去就怕这两个弟弟拿着木棍,会像个孙猴子一样舞动棍子。 再一看,好在他们没有这么做,还算是懂事地将一个个木环挂上去。 不多时,宁儿拎着一个食盒而来,她递上道:“太子殿下,该用饭了。” 李承乾在池边洗了洗手,叫上两个弟弟一起用饭。 回头看去见工匠们都有自己带干粮,他们吃着一张饼便能够干活。 李治低声道:“皇兄,他们都不用吃肉吗?” 李慎道:“工匠们都是拿钱办事的,皇兄要付给他们银钱的,他们自然能吃肉,只是不愿意在我们面前吃肉。”李承乾笑着没有讲话。 一顿饭简单吃好,李承乾将碗筷放回食盒中。 宁儿拿出一卷纸低声道:“这是京兆府送来的书信。” 京兆府尹是皇叔李道宗,他能够第一时间将各县的情况禀报给东宫,或者是禀报给父皇。 裴行俭这个县尉终于开始做事了,其实让他做的事很简单,所谓渭南的三年的规划,比之泾阳的五年规划难度低太多了。 围绕着渭南的水土情况,大规模种植大葱与柿子。 本来想要在渭南多种一些黄菜,只是对现在的关中来说,黄菜在关中遍地都是,因此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的必要。 因此种大葱与柿子,并且制成更好的柿饼成了渭南县未来三年的规划。 毕竟渭南华县的大葱一直都是关中的一大特色。 只不过将这个特色提前种出来。 有了足够的大葱,猪肉就有了更多的可食用方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泾阳的养猪业今年年初开始扎下根基,来年渭南的大葱有了成效之后。 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可以长久合作的。 只不过现在的裴行俭与许敬宗都不知道,他们两县之间的关系。 东宫太子嘛,一直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方略办事。 这是办事的准则,也是一种本能上的习惯。 慢慢建设大西北,给大西北逆天改命,在不久的将来,在西北种出一大片的树林,让戈壁成为树林。 人生理想有很多,眼前不过是人生理想的一小步而已。 父皇的避暑别苑已经有了框架,墙壁都已砌好,房梁也已架好了,剩下的就是铺设瓦片,铺好地面。 关中一旦入夏之后,皇宫确实闷热,年轻人尚且能够挨过去,母后与皇爷爷可不行。 “皇兄,弟弟会用尺子了。”李慎咧嘴笑着,露出一口刚换过的门牙。 李承乾又道:“你画个三角形,再从三角形中画一个圆。” 李慎闻言,拿着尺子先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个三角,而后又在三角形中贴着三条边,用圆规画了一个圆。 这个弟弟还有建筑学方面的天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