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仁轨在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个出身贫寒,文能直谏,武能领兵的人,确实令人过目难忘。 李承乾并不清楚刘仁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如李泰所言,来这里是为了看看刘仁轨这个人。 心中还是很好奇的。 李承乾也站起身,将鱼篓交给李绩大将军,大将军会把鱼送到东宫,又将手中的鱼竿交给薛万备。 在河边将手洗了洗,李承乾转头看去李泰将鱼都给放了。 看着从秋雨过后终于安静下来的渭河,李承乾向着河对岸望去,就能见到不少乡民正在田地里忙碌,他们需要将桔梗收拾好,用来点火取暖,或者当作草料卖给别人。 李恪将鱼篓挂在了自己的腰间,也将鱼竿交给了一旁的薛万备。 长年戍守在外的薛万备还是第一次来长安城任职,也是第一次跟着皇子来钓鱼。 多半是太子信重的缘故,薛万备手里拿着三根鱼竿,帮着保管。 李承乾与李泰各自坐上了马车,只有李恪翻身上了马背,护卫在太子的马车边。 李绩让队伍整理了一番,这才朝着长安城走去。 与往常一样,李绩大将军坐在车辕上,亲自给太子殿下赶马。 马车内,传来太子的话语。 “薛将军?” 薛万备行礼道:“太子殿下有何吩咐?” “你是河东人?” 策马在马车边上,薛万备此刻看不到太子的神情,只能从语气上判断殿下现在的心情。 “回殿下,末将确实是河东人氏。” 薛万钧,薛万述,薛万备三兄弟都在军中任职,其中年长的也就是薛万备与薛万述的大哥薛万钧,此人是军中大将。 一家三兄弟都在给李唐效命。 李承乾接着道:“河东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论是河东的裴氏与薛氏能臣名将辈出。” 薛万备道:“末将惭愧,不如两位兄长骁勇。” “你认识裴行俭吗?” “回殿下,不认识。”薛万备又解释道:“这么多年过了,其实薛氏一家早已没落,已不及当年了,几经战乱之后河东裴氏的人丁也不兴旺。” “你认识薛仁贵吗?” 薛万备回道:“不认识,若他是河东人氏末将可以写一书信回去,让他们将人带来。” “不用了。” 听到马车内的太子殿下回话,薛万备重重点头道:“喏。” 李承乾又叮嘱道:“大将军不用着急,孤此来是散心的。” 李绩拉了拉马儿的缰绳,让马车走得慢一些,也让太子殿下有闲心能够看看这渭水河边的秋日风光。 从长安城出来游猎的权贵挺多的,就快要到长安城时候,靠近长安的官道上,沿途上有不少买卖皮毛的商贩,搭建了不少的酒肆。 有军中兵马护送,还有两驾华贵的马车,官道上的人迅速避让,商贩停止了叫卖,路人放低了声音交谈,看着这支兵马走过官道。 直到马车进入了长安城,这条官道才重新恢复了热闹的景象。 进入长安城中,马车一直到了大理寺门前。 李泰走下马车道:“刘仁轨已被押进去了,皇兄不进去看看吗?” 李承乾望了一眼大理寺,接着道:“不用了,就在这里等着吧,反正消息早晚会送出来。” 李绩带着护送的兵马先离开了,留下薛万备与几个军卒守在皇子身边。 在大理寺对面的街道上坐下来,李承乾道:“伱的鱼呢?” 李恪稍稍回神解开腰间的鱼篓,三条鱼此刻不停张着嘴,也不再扑腾了,正是奄奄一息的状态。 “薛将军,把鱼杀了。” “喏。” 让薛万备杀鱼,再让李恪烤鱼,几人等待着结果。 不多时见到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快步跑出了大理寺,一路朝着皇城方向飞奔而去。 跟着的还有一个押着刘仁轨而来的陈仓府兵。 李泰多看了一眼孙伏伽的背影,而后拿起一卷书坐在一旁看了起来。 第(1/3)页